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性病专题 >> 梅毒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妊娠合并梅毒, 梅毒的诊断
2018-05-26阅读:4039 学员编辑 收藏
一、妊娠合并梅毒的诊断
1. 妊娠合并梅毒的诊断
2. 什么是妊娠合并梅毒
3. 妊娠合并梅毒有什么危害
二、妊娠合并梅毒是怎样引起的
三、妊娠合并梅毒怎样治疗

妊娠合并梅毒的诊断

1、妊娠合并梅毒的诊断

1.1、看梅毒患者是否有性乱史。

1.2、看梅毒的临床表现。

早期梅毒在生殖器局部发生硬下疳及伴有无痛性横痃。

二期梅毒疹为全身性玫瑰色斑丘疹,无自觉症状。

三期梅毒为结节性梅毒疹和树胶肿。

妊娠合并梅毒的诊断

1.3、用暗视野法检出梅毒螺旋体。

1.4、梅毒血清反应阳性。

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

不灭活血浆反应素试验(USR)。

荧光梅毒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

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PHA)。

2、什么是妊娠合并梅毒

梅毒是由苍白密螺旋体感染引起的慢性全身性性传播疾病,发生在妊娠期的梅毒叫妊娠梅毒,既可以是患者怀孕前形成,也可以是孕妇在妊娠期间感染所致。根据其病程分为早期梅毒与晚期梅毒。

早期梅毒指病程在两年以内,包括:一期梅毒(硬下疳);二期梅毒(全身皮疹);早期潜伏梅毒(感染1年内)。

晚期梅毒指病程在两年以上,包括:皮肤、粘膜、骨、眼等梅毒;心血管梅毒;神经梅毒;内脏梅毒;晚期潜伏梅毒。分期有助于指导治疗和追踪。根据其传播途径不同,分为后天梅毒与先天梅毒。

3、妊娠合并梅毒有什么危害

患一、二期梅毒孕妇的传染性最强,梅毒病原体在胎儿内脏(主要在肝、肺、脾、肾上腺等)和组织中大量繁殖,引起妊娠6周后的流产、早产、死胎、死产。未经治疗的一、二期梅毒孕妇几乎100%传给胎儿,早期潜伏梅毒(感染不足2年,临床无梅毒性损害表现,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孕妇感染胎儿的可能性达80%以上,且有20%早产。未治疗的晚期梅毒孕妇感染胎儿的可能性约为30%,晚期潜伏梅毒(感染超过2年,临床无梅毒性损害表现,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孕妇,虽性接触已无传染性,感染胎儿的可能性仍有10%。通常先天梅毒儿占死胎的30%左右。

妊娠合并梅毒的诊断

若胎儿幸存,娩出先天霉毒儿(也称胎传霉毒儿),病情较重。早期表现有皮肤大疱、皮疹、鼻炎或鼻塞、肝腺肿大、淋巴结肿大等;晚期先天霉素多出现在2岁以后,表现为楔齿状、鞍鼻、间质性角膜炎、骨膜炎、神经性耳聋等;其病死率致残率均明显增高。

妊娠合并梅毒是怎样引起的

1、不洁性生活。不洁性交是感染梅毒的主要原因,梅毒几乎都是由性交接触引起。梅毒患者是传染源,传播性强、感染率高,通常在感染后7-60天发病。

2、自身免疫力低下。主要是指非性接触传染。主要是接触梅毒患者的分泌物或被污染的用具,如沾有分泌物的毛巾、脚布脚盆、衣被,甚至于厕所的马桶圈等,均可传染。

3、外伤感染。梅毒病菌可经皮肤或黏膜上的小小破裂伤口侵入体内,潜伏数日,病菌繁殖到足够的数目便开始发病。因此,要谨慎对待破裂的伤口。

4、通过母体传播。患有梅毒的准妈妈可以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引起胎儿宫内感染,多发生在妊娠4个月以后,导致流产、早产、死胎或分娩胎传梅毒儿。

妊娠合并梅毒怎样治疗

治疗梅毒的原则是早期明确诊断,及时治疗,用药足量,疗程规则。治疗期间应避免性生活,同时性伴侣也应接受检查及治疗。

妊娠合并梅毒的诊断

孕妇早期梅毒包括一、二期及早期潜伏梅毒。首选青霉素疗法:

普鲁卡因青霉素80万U,肌内注射,每日1次,连用10-15日。

苄星青霉素240万U,两侧臀部肌内注射,每周1次,连续3次。若青霉素过敏,应改用红霉素0.5g,每6小时1次,连服15日。孕妇禁止用四环素类药物。

孕妇晚期梅毒包括三期梅毒及晚期潜伏梅毒。首选青霉素疗法:

普鲁卡因青霉素81万U,肌内注射,肌内注射,每日1次,连续20日,必要时间隔两周后重复治疗为一个疗程,苄星青霉素20万U,两侧臀部肌肉注射,每周一次,连续3次。或青霉素过敏,应改用红霉素0.5g,每6小时一次,连服30日。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