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年人在得知老伴亡故的消息后,都会表现得麻木不仁,呆若木鸡。这种麻木不仁并不意味情感淡漠,而是情感休克的表现。麻木不仁可以看做是对噩耗的排斥,也是对自己无力驾驭的强烈情感的制服。这个阶段可能持续几个小时至一星期。
在接受了老伴亡故的消息后,很多老年人会出现内疚、自责的现象。总觉得对不起逝者,甚至认为对方的死自己要负主要责任。内疚在所有居丧者中或多或少都存在,只要不太强烈,这一阶段最终会度过的。
居丧的老年人在强烈的悲哀之情稍稍平息后,又会产生对死者的深深怀念。这时,在他们的头脑中会反复出现老伴的身影,时而感到失去他(她)之后,自己是多么的孤独。这种状态可能持续几个星期甚至几年。
当居丧的老年人逐渐认识到“人的生、老、病、死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对老伴最好的寄托和思念是保重身体、更好地生活下去”,理智战胜了感情,身心也就能逐渐恢复常态。长时间在亲朋的关怀和帮助下,自己终于领悟了“生老病死乃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这个道理。于是,理智战胜了感情,身心逐渐恢复了常态,从而以坚强的毅力面对现实,又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对于丧偶老人,子女们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让老年人重新找到对生活的依恋,从而减轻其丧偶的痛苦。
经常看到老伴的遗物,睹物恩人,会不断地强化思念之情,加深精神上的痛苦。因此,不妨把一些遗物暂时收起来,将注意力转移到现实和未来的生活中。孤独凄凉、生活无助常是居丧老人后阶段的主要困境。尽快帮助居丧老人摆脱旧日的恋念,重新新生活,适应新生活,是健康长寿的基本保证。
老伴离开以后,原来的一些生活方式被迫改变,老人很容易陷入孤独寂寞之中。因此,丧偶老人要积极地调整生活方式,培养兴趣爱好,老有所乐,减少对旧生活的眷恋。为避免触景生情,制止忧伤心情的延续,可先将家中的布置作个调整,给老人以新的感觉;子女亲友要主动给予更多的陪伴和关怀,减少老人孤寂无助感,使之逐步习惯新的生活;鼓励老人扩大活动圈,与人多交往;培养老人新的业余爱好,如养花、种草、集邮等;指导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主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若老人有再婚之念,应给予支持和帮助,使其余生之年重添乐趣。
当老人丧偶后,情绪极度悲伤时,可以选择大哭一场,也可以向别人倾诉,以便发泄心理上的消极情绪。倘若把忧伤深深地藏在心里,独自一个人冥思苦想,只会强化心理压抑,久而久之,容易引起身心疾病。
老人丧偶后为了减轻忧伤,最好把心理活动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这样,对于个人和社会也是有利的。比如:旅游、改变居住环境、暂时与儿女同住、住到老年公寓、积极参加各种老年人社团的活动、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等。
最后,老伴已经离开了,丧偶的人还是要继续的生活下去的,如果也跟着去了,给家人带来的危害是很大的。为了家人的感受也要坚强的活下去。丧偶的老人要使自己的身体和心理保持很好的健康,想开点,快快乐乐的去生活,不要给家庭造成更大的悲痛。如果遇到心意合适的对象,也可以重组家庭,相互依靠和帮助,共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