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我国发病率约为0.42%。RA以进行性、侵蚀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除可造成关节强直畸形和功能丧失外,还可导致肺间质病变、贫血、白细胞及血细胞降低、周围神经病、焦虑抑郁等多系统损害。
RA属中医学“痹病”范畴,历代医家多遵从《素问·痹论篇》提出的“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理论,认为风、寒、湿邪是RA的主要致病因素。现代中医学者在继承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总结RA病机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要点,其中气血亏虚为发病之本,风寒湿邪、痰浊、瘀血是发病之标,治疗上以扶正祛邪为原则。
辛味药是极具治疗特色的一类中药,来源广泛,功效多样,配伍灵活,临床运用范围较广。笔者长期从事辛味药治疗RA的临床研究,现将其功效特点及在RA治疗中的应用总结如下,以期对临床医师有所启示,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治疗RA的水平。
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酸、苦、甘、辛、咸谓之五味,其中以“辛”味为主的药物称为辛味药。辛味药来源广泛,张淼等对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药学》所载的443味中药进行统计,发现具有“辛”味的药物共168味,占所载全部药物的37.9%,其中植物类药超过90%,分布在伞形科、菊科、马兜铃科、樟科、唇形科、天南星科、姜科、芸香科等科属。此外,动物类、矿物类以及菌藻类药中也有部分辛味药。由此可见,辛味药在常用中药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素问·宣明五气篇》云:“辛入肺。”指出肺经是辛味药的主要归经之一。刘永宽统计分析发现,肝、脾、肺、胃是辛味药的主要归经脏腑,其中归肝经者107味,归脾经者102味,归肺经者95味,归胃经者77味。此外,归肾经者53味,归心经者43味,归大肠经者27味,归膀胱经者17味,而归胆经、心包经、三焦经、小肠经的辛味药也分别接近10味。关于辛味药的四气属性,周典铭等发现温热性者最多,其中辛温类92种,辛热类14种;其次为寒凉性者,其中辛寒类37种、辛凉类2种,而平性者21种,提示辛味药大多温热燥烈,同时还强调约有18%的辛味药具有大毒或小毒,临床运用应格外慎重。此外,在药性的升降沉浮方面,姚俊宏等发现辛味药更多表现为升与浮的特点,这也与《本草备要》中“辛甘发散为阳,轻清升浮为阳”的理论一致。
《素问·脏气法时论篇》首次提出“辛散”理论,这是对辛味药功效的最早记载。《本草备要·药性总义》认为“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汤液本草》也提出“辛能润燥”,《中药学》总结为“能行、能散”。周杨等认为辛味药的功效主要包括基础功效与引申功效。前者以“能行、能散”为特点,即行气、行血、散表里邪气等;后者由基础功效发展而来,主要表现为“能润、能通、能化、能升”等,即润燥、通窍、化痰湿、升阳气。林敏等在刘河间提出的“玄府为泄气液之孔窍”“有所闭塞者,不能为用也”以及“以辛散结”“令郁得开”“复其开合”等理论基础上,认为辛味药还具有开通玄府的作用。李素梅等对《方剂学》所载全部方剂中辛味药的味数与频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辛味药在解表剂、理气剂、温里剂、开窍剂、祛痰剂等方剂中处于君臣地位,起主要治疗作用;在治风剂、清热剂、补益剂、理血剂、治燥剂、消食剂、固涩剂等方剂中处于佐使地位,起辅助治疗作用。
阳气不足是RA的发病基础。朱良春认为,RA发病过程多为阳气先虚,尤其责之脾肾,治疗上当以温扶阳气为主。焦树德认为,RA病机以肾虚寒盛为主,脾胃虚弱为辅,患者多因先后天因素造成肾气不足,日久波及脾胃阳气,并由阳及阴,最终导致阴阳亏虚。《医法圆通》云:“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无滞。阳者,阴之根也。阳气充足,则阴气全消,百病不作。阳气散漫,则阴邪立起。”由此可见,健康的阳气不仅要充足,更要流畅。RA是一种异质性很强的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且不同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症状体征、疾病转归等均存在较大差异,这就决定了既有整体阳气亏虚的阳气绝对不足者,也存在因局部阳气流通不畅导致的阳气相对不足者。因此,在RA治疗中当温补阳气与温通阳气并重,不可偏废。
辛味药大多性温热,且善走窜,兼顾温补阳气与温通阳气的双重功效,使补中有行,行中有补,如附子、肉桂、干姜、桂枝、补骨脂、淫羊藿、巴戟天、续断、仙茅等。一方面,此类辛味药通过温补阳气强壮先后天之本,也为阴精源源不断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机体气血充沛、阴阳调和则可既病防变,避免RA病情进展;另一方面,辛味药通过温通阳气,可避免风、寒、湿等邪气进一步循经入里,变生痰浊、瘀血等有形之邪。汉代医家张仲景治疗痹病贯穿着扶阳思想,阳气未伤者防患于未然,阳气既伤者则温助阳气,其遵从《黄帝内经》“辛甘发散为阳”思想,善运用附子、桂枝、干姜等辛味药扶运阳气,强调阳气贵在流通,阳气若不能枢运亦可致其不足,此时运通阳气即是扶阳。周乃玉临证治疗RA主张“扶阳首选附子”“通阳主用桂枝”。扶阳学术流派代表吴生元认为,温扶阳气是RA的治疗重点,强调应“专用”“重用”“善用”附子等辛味药。
《类证治裁·痹证》曰:“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涩,久而成痹。”陈念祖《医学从众录》亦指出:“是痹不外寒与湿,而寒与湿必假风为,寒曰风寒,湿曰风湿,此三气杂合之谈也。”由此可见,在RA发病中,风寒湿邪是重要外在因素。冯兴华认为,祛邪是RA的基本治法,其中祛除风寒湿等外邪最为基础,也最为关键。卢芳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RA发病之初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卫表,进而深入营血,最终蕴结筋骨,治疗上当以藤类药透骨搜风剔邪。
辛味药多入肺经,能行能散,具有较好的开肌腠、解表邪的功效,如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羌活、细辛、白芷、紫苏、生姜、辛夷等,使风寒湿等外邪随汗而解,是RA治疗中的常用药。薛崇祥等基于文献对RA用药规律进行研究,总结出13味核心药物群,其中包括桂枝、羌活、防风等辛味开腠解表药。王欣妍等分析了近10年治疗RA活动期的处方用药,结果发现,桂枝+白芍、羌活+独活、苍术+薏苡仁、苍术+当归等具有开腠解表的辛味药对出现频率位居前10。药理学研究也表明,桂枝、荆芥等辛味药的发散解表作用主要表现在抗病毒、抗菌、解热,以及协助发汗等方面。
痰湿是RA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病机演变。在病情初期,风寒湿邪侵袭肌表,其中湿为阴邪且性黏滞,若不能及时由表而解,外湿最易伤脾,脾伤则健运失常,水湿内停,日久必成痰湿。高雪娇等认为,痰湿是RA病情进展的关键因素。一方面痰湿可耗伤中焦脾胃,进而损及他脏,导致痰湿等水液代谢产物不断聚集;另一方面,痰湿最易阻遏气机,日久瘀血内生。若痰湿、瘀血互结,则迁延难愈,变生他证,甚至导致难治性RA的出现。肖红等认为,在RA发生发展中,痰湿极易与瘀毒相互胶结,凝聚经隧,痹阻经脉气血,导致病情缠绵难愈。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云:“云痹者,闭而不通之谓也,正气为邪所阻,脏腑经络不能畅达,皆由气血亏损,腠理疏豁,风寒湿三气得以乘虚外袭,留滞于内,致湿痰浊血流注凝涩而得之。”由此可见,化痰祛湿是RA治疗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陈士铎也有“风寒湿之邪,每籍痰为奥援,故治痹者必治痰”之说。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痰湿的产生主要责之于脾,但肾、肺、肝等脏也参与其中。如肾主水,水液的输布代谢需赖肾阳的蒸腾气化作用;肺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肺的宣发肃降作用有助于水液向上下内外输送;而肝主疏泄,可调畅气机,气机充沛流畅是维护水液正常输布的关键。因此,在RA治疗中,若要有效祛除痰湿应重视多脏同调,确保气机顺畅。辛味药善行,性走窜,具有健脾促运、宣通肺气、疏肝理气的功效。如苍术、藿香、佩兰、半夏、生姜、桔梗、陈皮、厚朴、木香、乌药等可健脾宣肺,调畅水液代谢通道,加之此类药物多味芳香,能化痰祛湿,防止痰湿阻遏气血运行。药理学研究发现,芳香类辛味药富含不同成分的挥发油,可增加消化道黏膜血流量,促进胃肠蠕动,调节迷走神经。此外,柴胡、香附、郁金、佛手、香橼等具有疏肝理气功效的辛味药在RA治疗中运用也较为广泛。李秦等认为,对于更年期女性RA患者,治疗中运用具有疏肝理气功效的辛味药,不仅可以改善关节症状,还能调畅情志,避免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类证治裁》曰:“痹久必有浊痰败血,瘀滞经络。”《医林改错》也有“瘀血致痹”说。在RA发生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外感风寒湿邪,还是内生之痰湿,最终均可导致瘀血的产生。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作为致病因素贯穿于RA的始终。姜泉认为,“瘀”为RA之终,是RA后期的病机关键,瘀血不去则新血难生,从而导致关节肿痛绵绵不绝,甚至骨损致残。蔡晓路等认为,瘀血一旦形成就极易与痰湿互结,使邪渐入里,络脉不通,极易伤筋损骨,耗伤脏腑气血,治疗上当尽早使用活血祛瘀通络药。叶天士主张“络以辛为治”“络以辛为泄”,借助辛味药辛香走窜、能行能散、引经报使的特性达到“通络”目的,但叶天士同时也强调“凡久恙必入络,络主血,药不宜刚”,不能一味使用辛温燥烈之品,应辛润通络。
辛润通络为叶天士首创,指运用当归(当归尾、当归须)、桃仁、柏子仁、菟丝子等辛味药达到祛瘀通络的目的。此类辛味药不仅能活血祛瘀,且质润多脂,兼有甘味,因而还具有一定的滋阴养血功效,尤其适用于年老体弱、病史长久,或伴有气血不足证候的RA患者。《汤液本草》云:“尾能行血。”李杲也有“梢破血而下流”的论述,均强调了当归良好的行血之力。除此之外,藤类药与虫类辛味药在RA治疗中也常被用于活血祛瘀通络。如青风藤、海风藤等藤类药,多取其形态特征与支横别出、网状分布的络脉相似,因而被认为可入络,清代医家吴鞠通也有“凡枝皆走络,须胜于枝”的论述。全蝎、僵蚕、蜈蚣等虫类辛咸通络药,取其走窜可剔除深入脏腑经络之痰瘀的特点,多用于RA病久血伤入络,败瘀凝痰,混处络脉,痼结难解者。
辛味药来源广泛,种类繁多,药性复杂,具有多种功效;但这并不意味着辛味药是治疗RA的“全能药”,临床医师应正确、客观地看待辛味药的多种功效。如“能行、能散”是辛味药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功效特点,在RA治疗中主要发挥解表散邪行气等作用;而辛味药的“通窍”“润燥”“升阳”等功效多用来治疗RA的“外邪袭表,腠理闭塞”“气机郁滞,津液不布”“邪阻阳气”等,且辛味药大多性温热,对寒邪、湿邪等阴邪致病者疗效更佳。
目前,辛味药广泛运用在各种内伤杂病、久病、疑难杂症的治疗上,且仍在不断地深入研究、开发中。在RA的治疗中,也应重视辛味药与其他药物的配伍运用,以便提高疗效。如“辛甘发散”与“辛甘扶阳”,同样是“辛甘”配伍,药物选择不同则功效各异。辛甘发散多针对表证,将辛味药与甘味药相配伍以加强既发汗解表散邪又顾护正气作用,使散中有补,散而不过,如麻黄、桂枝配伍甘草可祛除外感风寒湿邪。辛甘扶阳多针对里证,将辛味药与甘味药相配伍温养脏腑阳气,祛除痰湿、瘀血、气滞等里邪。如附子、干姜配伍甘草可温壮肾阳散在里之寒湿,且甘草又可缓和附子、干姜燥烈之性;桂枝、生姜配伍饴糖、甘草可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其中饴糖、甘草既可缓解桂枝、生姜温燥之性,又能益气养血。此外,辛开苦降、辛酸养血和营、辛淡化气行水、辛咸化痰散结等也是RA治疗中辛味药常用的配伍原则。
RA病机复杂,病情缠绵反复,可造成多系统损害,危害性大。中医药治疗RA历史悠久,方法众多,且疗效明确。辛味药在RA治疗中具有广泛的运用前景。首先,辛味药偏温热,能行、能散,既可辛温助阳,温补脾肾阳气,治病求本,也能辛散开腠,祛除在表之风寒湿邪;其次,辛味药能通、能润,不仅能调畅气机,清除内生之痰湿、瘀血,还具有一定的滋阴养血功效,使祛邪而不伤正。但在临床运用中,仍需正确、客观地看待辛味药的多种功效,同时与他药灵活配伍,方能提高整体疗效。
摘自:何晓芳,陈霞,郑新璐,等.辛味药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风湿病与关节炎,2022,11(5):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