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干口苦是临床十分常见的症状,吃辣上火,或者熬夜、饮酒过多,亦或是情绪过于紧张、生气等都会引发。由此可知,平时保持规律作息、健康饮食很重要。著名经方家何庆勇教授擅用经方治疗反复发作的口干口苦,下面就通过一则医案,来了解一下。
吴某,女,50岁。初诊日期:2020年3月16日。
主诉:反复晨起口干、口苦伴气短、喜长出气4年。
现病史:患者4年前出现晨起口干、口苦,伴气短、喜长出气,多方诊治未能解决,现患者为此就诊于我处。
刻下证:晨起口干、口苦,气短、喜长出气,每日发作1~2次,严重时不能言语,无胸闷,冬天畏寒,夏天畏热,纳可,眠差,每晚仅能睡3~4小时,大便1次/日、偏干。
查体:舌淡红,苔薄黄,脉沉弦细。
方证辨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说:“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笔者临床体会到小柴胡汤的方证是: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本案患者晨起口干、口苦,冬天畏寒,夏天畏热,脉弦,符合小柴胡汤的方证。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说:“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笔者临床体会到茯苓杏仁甘草汤的方证是:胸痹之短气,气塞,短气重于气塞,小便不利,舌苔白厚。本案患者气短、喜长出气,符合茯苓杏仁甘草汤的方证。方证辨证为小柴胡汤证、茯苓杏仁甘草汤证。诊断:口苦,小柴胡汤证;气短,茯苓杏仁甘草汤证。治疗:方用小柴胡汤合茯苓杏仁甘草汤。柴胡24g,清半夏9g,黄芩9g,党参9g,生姜9g,大枣9g,茯苓42g,杏仁14g,生甘草14g。14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早、晚饭后半个小时温服。
二诊(2020年3月30日):患者诉服药1周后,晨起口干、口苦痊愈,气短、喜长出气基本痊愈,睡眠有较大改善,现晚上11时入睡,次日4~5时醒,可睡5~6小时,诉药口感不苦。
清代钱潢的《伤寒溯源集·卷之七》说:“《灵枢·经脉》篇云: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下颈入缺盆。邪在少阳之经,故目眩而咽干。又云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且手少阳脉之支者,亦走耳前,至目锐眦。动则病耳聋嗌肿喉痹。故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口苦咽干目眩为少阳病提纲证,钱氏认为,可以从经络解释,足少阳经过耳、目,而入于缺盆,其是动病有口苦之症,手少阳经也是走行经过耳、目,是动则病包含喉痹,所以少阳经之症为口苦咽干目眩。
钱氏其后又说:“故其寒热之作,必待正邪相遇,所以有往来之不齐也,非若太阳居表之最外一层,营卫所在,邪气入之,即寒热不休也,其所以寒热者,疟论所谓邪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也。”钱氏认为,邪气与正气相遇,才表现出寒热的征象,而少阳在半表半里之间,表为阳,里为阴,少阳邪气并于阳,阳胜则热,并于阴,阴胜则寒,所以出现往来寒热的症状。
笔者认为,根据《伤寒论》原文,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寅至辰为5时至9时,是一天的起始,也是人们起床开始活动的时间,为少阳之气升发之时,若少阳之气升发失常,无法疏达,则胆气郁结,上溢于口中,故出现口苦。此处应当与阳明病之口苦相鉴别,少阳之口苦为晨起口苦,欲解时也是欲病时,阳明之口苦为热扰肝胆,发病时多为下午日晡时。
同时,少阳为人体寒热之枢纽,少阳枢机不利,则寒热调节失常。笔者认为,往来寒热临床上常常表现为既畏寒又畏热,患者对热、对冷均比较敏感。本案患者晨起口干、口苦,在少阳欲解时出现少阳之提纲证,而且冬天畏寒,夏天畏热,是往来寒热的表现,脉弦为肝脉,是少阳郁结的表现,所以符合小柴胡汤证。患者气短,喜长出气,符合茯苓杏仁甘草汤证,故以合方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