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格式:窦婷婷,邹依纯,严兴科等.针刺与拔罐不同顺序操作治疗寒湿型腰肌劳损:随机对照试验[J].中国针灸,2023,43(6):639-644.
腰肌劳损(LMS)
腰肌劳损(LMS)表现为一侧或两侧的腰部隐痛或酸困不适,是慢性腰痛的最常见原因。LMS占腰痛患者的80%,且趋于年轻化,具有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缠绵难愈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西医主要采用局部封闭治疗、非甾体抗炎药等,以治标为主,总体疗效欠佳。中医药治疗LMS具有明显优势,有中药内服及外用、针刺、拔罐等方法。采用针刺配合拔罐的方法治疗LMS,可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临床疗效显著。前期临床观察发现,针刺与拔罐不同操作顺序对于LMS的疗效具有差异,故本研究观察针刺与拔罐不同顺序操作治疗LMS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目的:比较针刺与拔罐不同顺序操作治疗腰肌劳损(寒湿型)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76例腰肌劳损(寒湿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拔罐组和拔罐针刺组。针刺拔罐组在针刺治疗结束后10min行拔罐治疗,拔罐针刺组在拔罐治疗结束后10min行针刺治疗。针刺穴取命门、腰阳关、阿是穴,双侧肾俞、大肠俞、委中、阳陵泉,留针30min;拔罐于腰椎两侧行闪罐3min,于双侧肾俞、大肠俞及阿是穴留罐10min。两组均隔日1次,每周3次,共治疗3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腰部平均温度,并评定两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
结果:与治疗前比较,除ODI睡眠评分外,两组治疗后VAS评分、OD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降低(P<0.01,P<0.05),腰部平均温度升高(P<0.01);治疗后,拔罐针刺组VAS评分、ODI疼痛程度评分低于针刺拔罐组(P<0.05)。拔罐针刺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针刺拔罐组(P<0.01)。针刺拔罐组有效率为92.1%,拔罐针刺组有效率为94.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刺与拔罐不同顺序操作治疗腰肌劳损(寒湿型)疗效相当,但先拔罐后针刺在改善疼痛及安全性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本研究结果显示,针刺结合拔罐(针刺拔罐组)治疗寒湿型腰肌劳损(LMS)有效率和拔罐结合针刺(拔罐针刺组)的疗效相当;但在改善患者疼痛症状方面,拔罐针刺组优于针刺拔罐组;针刺拔罐组少数病例出现拔罐后针孔出血情况,安全性低于拔罐针刺组。李永芳、程良利研究发现针刺与拔罐两种方法联合治疗LMS的效果更优,以往研究侧重于联合治疗的效果,尚未探讨针刺与拔罐施治顺序不同的疗效差异。
中医学认为,腰肌劳损病机为经脉痹阻、腰府失养。研究表明,针灸可抑制或兴奋交感神经,舒张血管,增加血流量;增加局部组织的耗氧量,改善血流灌注,升高皮肤温度。拔罐时罐内负压作用于皮肤上,刺激朗氏细胞释放神经肽,引起血管舒张,缓解痉挛,加速循环,影响皮肤血流量,且距离拔罐区域越近血流变化越明显。本研究主要选用与腰肌劳损关系密切的督脉、足太阳经穴。命门、腰阳关及阿是穴为局部取穴,可壮腰补肾、舒筋利节;肾俞、大肠俞为足太阳经穴,可疏通局部经筋、脉络之气血,滋肾壮阳、强肾固本;根据“腰背委中求”理论,委中可激发膀胱经经气;筋会阳陵泉,可舒筋活络。以上诸穴共奏调和气血、通络止痛之功效。
“杂合以治”是中医临床的特色之一,其描述最早见于《素问·异法方宜论》,提出在临床实践中应采取该治疗原则。然而综合运用多种疗法,就必然存在不同疗法施治的先后顺序问题。王立新等研究结果显示,先闪罐后针刺可以明显缩短患者病程,且临床疗效优于先针刺后闪罐。杨珊、杨海霞、王娟研究也得出相似的结果,先闪罐后针刺可以降低患者针刺疼痛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可避免针刺后闪罐、走罐治疗时针孔再出血引起的感染风险。可见综合疗法的施治顺序是临床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项因素,也是影响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
综上,本研究在中医“杂合以治”理论指导下,初步证实针刺、拔罐不同顺序操作治疗LMS存在一定的疗效差异,先拔罐后针刺在改善患者疼痛症状及减少治疗过程中针孔出血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