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临床上出现关节炎的病人越来越多,尤其是老年人,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类风湿性关节炎。
他们的关节常常出现肿大疼痛,可能还有红肿和局部的发热。
同时,他们还常出现阳虚和风寒湿邪气夹杂的情况,表现出恶寒、四肢冰凉、小便色白量多、腹部凉、大便黏、舌苔厚舌质淡等。
对于这类疾病,桂枝芍药知母汤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剂。
桂枝芍药知母汤
出处:《金匮要略》
原文记载:
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现代组成:桂枝12g,白芍9g,甘草6g,麻黄6g,生姜15g,白术15g,知母12g,防风12g,炮附子9g。
此处剂量仅供参考,具体加减应用需在中医辨证指导下使用!
这种关节炎、类风湿疾病是怎么产生的呢?
《黄帝内经》中讲:“外内合邪”。疾病的产生既需要外因(外来的邪气如寒邪、湿邪等),同时也需要内因的作用,也就是人体正气的不足。
风寒湿都是外来的邪气,当风寒湿停滞在关节部位时,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身体尪羸”说明身体虚弱,气血不足,所以无法抵御外邪。
邪气积聚在关节部位,气血流通不畅,日久病情加重,就会导致骨关节肿大变形,就好比树木的根一样盘扎在一起形成根结,肿大突起。
湿气积聚在体内,湿气比较重容易往下走,积聚在下肢,就可能出现水肿。
我们常讲“脾胃为后天之本”,吃进去的食物需要依靠脾胃的作用转化成营养物质来供给全身。
当脾阳不足,运输养分的动力不足,寒湿内盛,阻碍了养分运输的通道,运输到头部的营养物质不足,就会出现头晕目眩。
脾气是上升的,而胃气是下降的,湿邪阻滞在中焦,在导致脾气不升的同时也会导致胃气不降。
这就好比车轮的转动,一边上升另一边必然要下降,如果脾气不上升了,那中焦这个轮子也就转动不起来,另一边的胃气自然也就下降不来。
胃气不降就会出现呃逆、嗳气,甚至想呕吐或者气短。
寒湿邪气阻滞在关节局部,有时还会局部化热,出现关节红肿和轻微的炎症。
所以说类风湿性疾病的病机概括起来就是虚(阳虚)实(风寒湿邪气)夹杂,同时可能伴有局部的热邪和阴液的损伤,但整体还是以阳虚为主。
桂枝芍药知母汤其实是在调和气血的名方——桂枝汤的基础上加减而来。
风寒湿邪气阻滞在体内,气血就会运行不畅,而桂枝汤就可以调和气血,温通经络,使体内气血顺畅。
桂枝是一味辛温的药物,可以温通经脉,发汗解表。运用中医取象比类的思维我们去看桂枝的形状,它的头部是比较尖的,好比一把剑的前端,如刀剑一样可以披荆斩棘,突破障碍,刺破体内经络和关节处的瘀堵,去除寒湿邪气。
附子同样是一味温性很强烈的药物,可以温肾阳和脾阳,同时桂枝也有温脾胃的作用,可以增强附子温阳的效果,达到扶正祛邪,补充人体阳气去除寒湿邪气的作用。同时附子也有一定的通经络祛寒湿的作用,可以辅助桂枝增强疗效。
需要注意的是,附子是有一定毒性的,使用时应当注意用量,长期服用也应慎重,尤其是本身有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现在所使用的附子一般是炮附子,炮制可以降低附子的毒性。同时附子在煎煮时还应当先煎。
白术可以健脾益气化湿,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脾阳的不足和脾胃的虚弱,又可以去除体内的湿气。这里一般用炒白术,因为炒白术健脾燥湿的力量比生白术会更强。
桂枝、白术、附子这三者又称风湿病三宝,这三者联用具有很好的温阳化湿散寒的作用。
麻黄可以发汗解表,与桂枝一起通过解表发散的作用使体内的寒邪通过发散向外排出。
生姜、甘草可以温补脾胃,养胃护胃。在
这里没有用大枣是因为大枣比较
防风,顾名思义,可以祛风散寒,祛除体内的风寒之气。
白芍一方面可以养阴血,同时白芍还有很好的止痛效果。白芍配伍甘草就是芍药甘草汤,具有很好的缓急止痛的作用。此外,白芍是偏凉的,可以制约方子里其他药物的温性。
知母可以清热生津,一方面可以清除关节局部的热,另一方面也是可以制约方子的温性,防止过于温燥耗散阴液。
那么桂枝芍药知母汤一般用于治疗哪些疾病呢?
目前桂枝芍药知母汤最常用于治疗的还是关节炎相关疾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风湿骨病等。
就和我开头提到的情况一样,只要在关节肿大疼痛的同时伴有整体的阳虚,如四肢冰冷、小便色白而量多,同时还有寒湿邪气,出现恶寒、大便黏、舌苔厚舌质淡等情况即可以使用。
如果出现了有里热而发热的情况,可以加石膏、生薏苡仁、黄柏等清热燥湿;如果化热比较明显,关节红肿热痛严重,可以和白虎汤(石膏、知母、粳米、甘草)一同使用;
如果内湿严重,关节肿大明显甚至有水肿,可以加入萆薢、泽泻、防己等利水化湿;如果是下肢关节病变明显的,可以加木瓜、牛膝等。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属于急性发作期,也就是急性风湿热,这个时候是不太适宜使用此方的,此时应该以清热化湿为主。
临床正确辨证使用常常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使用本文中相关的药物和方剂时也应当在临床医生指导下使用,方能避免用药不当导致的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