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气温升高,饮食不慎容易引发胃肠道疾病。平素脾胃功能就稍弱的朋友很容易被气候所影响,开始频繁出现消化上的症状,或腹泻便稀、或食欲不振,或打嗝反酸,甚至还会有胃脘部及两胁胀满疼痛的情况。有这样一种特殊的针刺治疗方法,操作方便、简单,对于本症状十分有效,请大家来详细了解。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中医学“胃脘痛”“胃痞”范畴。本病脾虚为本,邪实为标,病位在胃,涉及肝脾。
从经络循行来看,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与胃直接相连,是调节功能性消化不良最直接的经络;胃经的表里经为足太阴脾经,脾经“络胃”,“复从胃,别上隔”,与胃相连;胃经同名经为大肠经,其经脉相互衔接,“同气相通”。足厥阴肝经“夹胃,属肝,络胆”,胆经与胃经虽无直接联系,但是二者在耳前及少腹部相互交汇重叠,而其运行的气血可以相互贯通。且肝胆相邻,胆经与肝经互为表里经,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胆汁排泄畅达,脾胃运化功能也能健旺。
因此,肝经、胆经与胃在功能上关系紧密。根据我们的临床实践及文献研究结果,胃经、脾经、大肠经、肝经、胆经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关系密切,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相关经络。
功能性消化不良以脾虚为本、邪实为标,病位在胃,涉及肝脾。根据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病机,可分为损伤型和肝脾不调型。
脾胃乃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为胃行其津液”,胃主受纳腐熟有赖于脾主运化的协助。对于脾胃损伤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应以“健脾和胃、理气行滞”为主要治疗原则。
脾胃为中焦气机枢纽,脾气主升,胃气主降,其皆有赖于肝的疏泄调达。若肝失调达、脾失运化,则脾胃升降功能障碍,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对于肝脾不调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应以“疏肝健脾、和胃消痞”为主要治疗原则。
1.脾胃损伤型功能性消化不良
辨证要点:胃脘胀满、疼痛,餐后饱胀和早饱感,纳呆、便溏,舌淡,苔白或薄黄,脉细弱。
治疗经络:胃经、脾经、大肠经。
针刺处方:脾夹脊(T11夹脊)、胃夹脊(T12夹脊)、大肠夹脊(L4夹脊)、中脘、天枢、手三里、足三里、以足三里为中心1~1.5寸皮部区。双侧取穴。
针刺方法:脾夹脊、胃夹脊、大肠夹脊点刺,不留针,中脘、天枢直刺,进针0.5寸,手三里、足三里直刺,进针1寸,以足三里为中心1~1.5寸皮部区皮下平刺,留针30分钟。一周治疗2~3次。
处方说明:本处方是根据同源点针刺治疗程序,结合临床经验制订的规范治疗方案。脾夹脊、胃夹脊、大肠夹脊为中枢同源点,调节脾、胃、大肠三经气血,养护脾、胃、大肠脏腑精气。
中脘为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普济方》有“治五脏积聚气,穴中脘”,针刺中脘可理气和胃。天枢为大肠募穴,主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又是胃之下合穴,“合治内腑”。《脉经·胃足阳明经病证》曰:“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取三里。”针刺足三里能通调腑气,和胃止痛。手三里属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从全息理论看,手三里与足三里有结构相似性,且足三里处出现敏化反应,手三里往往出现类似的反应。
这几个部位是功能性消化不良高发同源点,以上同源点配合,共奏健脾和胃、理气行滞的作用。
2.肝脾不调型功能性消化不良
辨证要点:胃脘胀满、疼痛,两胁胀满,嗳气吞酸,情志抑郁,喜太息,或心烦易怒,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治疗经络增加肝经、胆经。
针刺处方:肝夹脊(T9夹脊)、胆夹脊(T10夹脊)、脾夹脊(T11夹脊)、胃夹脊(T12夹脊)、大肠夹脊(L4夹脊)、中脘、天枢、手三里、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及以足三里为中心1~1.5寸、阳陵泉下1~1.5寸皮部区。双侧取穴。
针刺方法:肝夹脊、胆夹脊、脾夹脊、胃夹脊、大肠夹脊点刺,不留针,中脘、天枢直刺,进针0.5寸,手三里、足三里、阳陵泉直刺,进针1寸,太冲直刺,进针0.5寸,以足三里为中心1~1.5寸皮部区、阳陵泉下1~1.5寸皮部区平刺,留针30分钟。一周治疗2~3次。
处方说明:《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土得木而达。”生理情况下,肝主疏泄的功能正常,能使全身气机疏通畅达,有助于脾升胃降,脾胃功能正常;若肝失疏泄,木郁乘土,则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或胃气上逆,出现腹痛腹泻、脘腹胀满等症状。肝胆相表里,因此此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须注重肝、胆二经的调节。
肝夹脊、胆夹脊为中枢同源点,调节肝、胆二经气血,养护肝、胆元气;太冲、阳陵泉、阳陵泉下1~1.5寸皮部区为肝脾不调功能性消化不良高发同源点。
饮食节制,勿暴饮暴食;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肥甘、不易消化之食物;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志刺激;保持生活规律,适当参加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