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梅虽丑,却是强迫症孩子的“救星”,搭配1物煮水喝,脾虚肝郁全赶走,强迫焦虑也消散!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味药食同源的食材——乌梅。乌梅虽然外表黑褐皱缩,丑丑的,不起眼,却是缓解孩子强迫、焦虑、情绪不稳的“调神高手”!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中医讲“肝主疏泄,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情绪、思虑与肝脾功能密切相关。如今孩子学习压力大、思虑过多,容易导致肝气不舒、脾运化无力。肝郁则气机不畅,情绪不稳;脾虚则气血不足,心神失养。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强迫思维、重复行为、焦虑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而乌梅味酸,归肝、脾经,其性虽收,却善“运”善“调”:
1、酸可柔肝:安抚过亢的肝气,缓解紧张与焦虑;
2、涩能安神:帮助收敛浮越的神气,减少杂念与重复冲动;
3、生津养脾:补充因思虑过度而耗伤的阴液,濡润脏腑与心神。
现代研究也表明,乌梅富含有机酸与多种微量元素,能调节神经递质平衡,舒缓情绪,对孩子强迫、焦虑、抑郁等情绪行为问题有辅助调理作用。
具体怎么用呢?方法教给大家:
材料:乌梅2-3枚、怀山药干15克、茯苓10克、冰糖少许
做法:所有材料洗净,乌梅稍拍裂;加入约500毫升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慢炖25分钟;滤出汤汁,可代茶频饮。
随证加减,灵活搭配:
✅ 焦虑哭闹明显:加小麦15克、大枣3枚(养心安神)
✅ 强迫行为频繁:加白芍10克(柔肝缓急)
✅ 入睡困难、多梦:加龙骨15克(先煎)(镇惊安神)
✅ 注意力不集中:加石菖蒲6克(开窍醒神)
注意:乌梅味酸,若孩子胃酸偏多,可加1片陈皮或少许麦芽糖调和。
曾接诊一位17岁男孩,因“反复检查书包、洗手,情绪紧张”前来就诊。家长反映孩子每天上学前要反复整理文具数十次,洗手洗到脱皮,晚上入睡困难,白天注意力差,胃口也不好,容易叹气,面色偏黄。
我一看孩子舌淡红,苔薄白,边有齿痕,辨证为:肝郁脾虚、心神不扰之象。
于是我以调和肝脾、宁心安神为法,开方:
柴胡、白芍、茯苓、炒白术、乌梅、龙骨、炙甘草等为基础方。并嘱家长每日以乌梅3枚、怀山药20克煮水,作日常代茶饮。
方中柴胡、白芍疏肝柔肝,茯苓、白术健脾益气,龙骨镇静安神,炙甘草调和诸药,乌梅则起到酸收敛神、柔肝运脾之效,全方合力,调神解郁:
结果怎么样?
1周后:孩子洗手次数减少,睡前情绪较前平稳;
2周后:反复检查行为减轻,愿意主动吃饭,叹气减少;
1个月后:家长反馈孩子注意力提升,能在督促下完成作业,夜间睡眠转沉,面色也逐渐红润;6个月随访:强迫行为基本消失,情绪稳定,学习成绩也有所回升。
温馨提醒:文中涉及方药均需要中医辨证,每个孩子体质与表现不同,用药前务必咨询专业中医师,辨证施治,请勿自行套方!
 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
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