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风是由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以局部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包括颅内和颅外动脉、静脉及静脉窦的疾病,但以动脉疾病为多见。
脑卒中,卒中
颅脑、血液血管
无传染性
中老年人、男性多见
脑外科、血管外科
1.1、 一过性黑蒙或短暂的视物模糊:
所谓黑蒙,即突然出现眼前发黑,看不见东西,数秒钟或数分钟即恢复,或表现为短暂性视力障碍或视野缺损,多在1小时内自行恢复,一般不留后遗症。黑蒙和视物模糊主要是大脑突然缺血的表现,有些患者还会伴有恶心、呕吐、头晕及意识障碍,被视为脑中风发生前的预兆。
1.2、哈欠连绵、疲倦无神:
可能是由于大脑血供相对不足时可能引起,若大脑动脉狭窄逐渐加重,呼吸中枢缺氧时,会表现为不自觉的连续哈欠、疲乏无力。
1.3、短暂的口齿不清或流涎症状:
平素说话正常的人,突然说话不利索、流口水,就是中风迹象。
1.4、一过的持物不稳、偏侧麻瘫:
一侧的肢体感觉异常、手脚不灵活、力量减小,不能稳定抓握。
1.5、突发的头疼不止:
中风前的头疼一般十分严重,常常伴有血压升高,可用“头疼欲裂”来形容。
脑中风包括缺血性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脑栓塞)、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病和血管性痴呆四大类。
脑中风或脑卒中是由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以局部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的疾病。造成脑中风的原因主要有:
1、高血压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是脑中风的原因中最主要和最常见的。
2、心脏病,是脑栓塞的主要原因之一。风湿性、高血压性、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及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均有可能产生附壁血栓,当出现心力衰竭或房颤时,促使血栓脱落,流至脑动脉而发生栓塞。
3、颅内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的常见病因,且常多次破裂出血。
4、某些炎症可侵犯脑膜、脑血管,或单独侵犯脑血管引起脑动脉炎,如化脓性、结核性、霉菌性炎症和风湿病等,均可引起脑血管病。
5、血液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常引起出血性脑血管病。少数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
6、代谢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均与脑血管病关系密切。
7、各种外伤、中毒、脑瘤、脑肿瘤放射治疗以后等,均可造成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
另外,气温变化,环境、情绪的改变,过度紧张、疲劳等也是脑中风的原因。吸烟、过度饮酒者中风发病率也会大大增加。
脑脊液、眼底检查及头颅CT、核磁共振等有助中风的准确诊断。早期头颅CT检查有助于鉴别中风属于出血性或者缺血性,还可以区分不同部位的出血,是中风必须的首要检查。具体标准:
1、缺血性中风: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发病急骤,多数无明显头痛、呕吐等先兆症状;有颈动脉系统或(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不同部位脑动脉狭窄、闭塞或扭曲。造影摄片时应将颈部包含在内;急性脑缺血性中风发作24-48小时后,头部CT可显示缺血病灶。核磁共振检查提示动脉系统的狭窄和闭塞;局部脑血流测定,可提示局部脑缺血病变。
2、出血性中风:既往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突然出现意识障碍和偏瘫;CT表现为高密度影区,出血可破入脑室。临床上根据患者意识清醒与否、是否昏迷、偏瘫程度等将出血性中风分为三级。
1、肺炎
中风患者脑部病变可导致肺和呼吸道血管功能紊乱,肺水肿淤血,较长时间不翻身,会导致肺部分泌物坠积;以及呕吐物误吸入气管等,都会促使肺炎发生。
2、褥疮
由于中风患者瘫痪肢体活动受限,骨头隆起部位容易受压,局部皮肤血液循环与营养障碍,容易发生褥疮,尤其是腰背部、尾骨和脚踝等经常发生摩擦的部位。
3、消化道出血
中风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多见于发病后1周,半数以上出血来自胃部,其次为食管,表现为呕血或黑便。
4、呼吸困难
发生昏迷的中风患者容易出现呼吸呈快、浅、弱及不规则,或呈叹气样呼吸、呼吸暂停,说明病情比较严重。中风的急性期还容易发生中枢性呃逆,这也是病情严重的征象。
5、排泄异常
轻型中风脑出血患者常因不习惯卧位排便,而出现体位性尿潴留或大便干结。中风严重的患者当病变波及半球运动中枢时,常出现尿频及膀胱内压增高。第三脑室受到刺激,往往会出现直肠活动性增强,导致高度排便亢进,患者便意频繁,但每次排便量较少。
在平时,如果大家有高血压疾病的话,一定要及时进行治疗,这样对疾病的预防有很大的帮助,进而有效控制高血压病情的发展,这是预防中风的一个中心环节。老年人应定期进行血压、心电图、血脂、血糖的检查,如果发现异常,就应治疗。
西药治疗、中药治疗、针灸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