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即人体组织或器官一部分离开了原来的部位,通过人体间隙、缺损或薄弱部位进入另一部位。常见的疝有脐疝,腹股沟直疝、斜疝,切口疝、手术复发疝、白线疝、股疝等。腹壁疝多由于咳嗽、喷嚏、用力过度、腹部肥胖、用力排便、妊娠、小儿过度啼哭、老年腹壁强度退行性变等原因引起腹内压增高,迫使腹腔内的游离脏器如:小肠、盲肠、大网膜、膀胱、卵巢、输卵管等脏器通过人体正常的或不正常的薄弱点或缺损、孔隙进入另一部位。
疝气病、疝、疝脱
腹部
无传染性
小儿、孕妇、老人
外科
临床上较常见的是腹股沟疝,在腹股沟区可以看到或摸到肿块,平卧后可回复。婴儿多系母亲在换尿布时发现,较大的小儿则多于入浴时发现。引起肿块出现的诱因是腹压增加,如哭泣、咳嗽、排便、排尿等。较年长的小孩可令其站立,腹部用力也可诱发肿块在腹股沟区出现,有些则会到达阴囊或阴唇。肿块系由腹腔内的器官脱出到疝气袋所形成,脱出的器官以小肠居多,因此摸起来感觉柔软。其他如大肠、阑尾、大网膜等亦可能脱出。女性则以卵巢脱出较多,因此常可摸到似拇指大、较硬且多半有压痛的肿块。有些患儿会有便秘、食欲不振等现象,可表现易哭、不安等。
疝气按患病部位来分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2.1、腹壁疝:
此类疝气主要发生在肚脐周边部位,妇女疝气病人主要占多数。多数发生在20---50岁之间。
2.2、腹股沟疝气:
这类疝气可能出现、发生在任何年龄,但高峰发生在初期的童年时期,80%——90%发生在男性(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多为老年人。
2.3、阴疝(阴囊坠胀):
男士发生在阴囊部位,产生阴囊坠胀,严重时明显肿大,行走极为不便。女性发生在卵巢部位,使得下身明显肿大,伴有坠胀疼痛感。
2.4、脐疝:
发生在肚脐,肚脐内部呈圆环凸起。脐疝10%----20%发生在婴儿、儿童,其次成年女性比较常见。
2.5、切口疝:
这类疝气发生早先原外科手术切口创伤瘢痕部位。切口疝可能发生在疝气术后几个月或几年后。
疝气的形成和患者的体质有着很大的关系。气,即人体组织或器官一部分离开了原来的部位,通过人体间隙、缺损或薄弱部位进入另一部位。俗称“小肠串气”,有脐疝、腹股沟直疝、斜疝、切口疝、手术复发疝、白线疝、股疝等。疝气多是因为咳嗽、喷嚏、用力过度、腹部过肥、用力排便、妇女妊娠、小儿过度啼哭、老年腹壁强度退行性变等原因引起。 疝气多是由于咳嗽、喷嚏、用力过度、腹部过肥、用力排便、妇女妊娠、小儿过度啼哭、老年腹壁强度退行性变等原因,腹腔内产生负压,导致腹腔内气压增大,迫使腹腔内的游离脏器如:小肠、盲肠、大网膜、膀胱、卵巢、输卵管等脏器见孔就钻,原来的部位,通过人体正常的或不正常的薄弱点或缺损、孔隙进入另一部位。
疝的诊断方法主要依据详尽病史,发病全过程、治疗史、治疗结果及相关病史,如腹部手术史、外伤史、结核病病史及其密切接触史等。仔细进行局部和全身的体格检查,注意肿块的位置、大小、形状、质地、张力、压痛、红肿、波动及肠鸣音和气过水声。全身体检时重点在腹部,注意有无肠梗阻体征,疑有膈疝时,应特别注意呼吸、循环系统体征。
睾丸鞘膜积液
肿块透光试验阳性是本病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此外,肿块有一清楚界限,其上极不与外环处相接,睾丸如被鞘膜积液包裹则不易扪及,肿块不能回纳,亦无可复性病史,如腹膜鞘状突未完全闭合,形成交通性睾丸鞘膜积液时,虽肿块亦有可复性特征,但可用透光试验作鉴别。
子宫圆韧带囊肿
肿块位于腹股沟管,呈圆形或椭圆形,有囊性感,边界清楚,张力高,其上端不伸入腹腔,一般不易与疝混淆。
精索囊肿
肿块位于腹股沟管或精索睾丸行径,边界清晰,前者有囊性感,张力高,阴囊内可扪到同侧睾丸,后者质坚韧,为实质感,阴囊内同侧睾丸缺如。
实际上,鉴别诊断并不困难。述疾病共有的基本特点是:非可复性肿块,肿块上界不进入外环或内环 无“疝柄”,亦无咳嗽冲击感。
平时应做到“三多一少”,多吃含粗纤维的新鲜蔬菜,多吃粗粮和水果,少吃油腻厚味的肉类。在60岁以上人群中,半数以上男性有不同程度的前列腺增生,建议老年男性睡前一般不喝水,同时忌憋尿、忌酗酒、忌辛辣等,因为这些都可使前列腺充血而导致增生。
一岁以下患儿可暂不手术,因有自行消失的可能,可采用疝气带压住深环。疝气如不及时处理,疝块可逐渐增大,症状加重,甚至发生嵌顿或绞窄而威胁患者生命,故应尽早施行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