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内容提要】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部分对武当山道教音乐做了浅谈:第一、武当道乐的形成及历史沿革;第二、武当道乐的组成、风格及……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部分对武当山道教音乐做了浅谈:第一、武当道乐的形成及历史沿革;第二、武当道乐的组成、风格及特征【组成(乐类、乐派、乐谱、乐器)、乐曲(风格、特征)】;第三、武当山道教音乐传承的主要代表人物;第四、武当道乐的发展优势与不足及新形式下的中西结合;第五、对武当道乐的展望。
【主题词】 武当山 道教 音乐
武当山,古名有“太和山”,“参岭”,“仙室山”、“大岳太和山”等,位于湖北西北部大巴山脉东段分支,起自湖北、陕西两省边境,止于襄樊市南,隔汉江和大洪山遥遥相对,古称“方圆八百里”。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 山势峻耸,被誉为“一柱擎天”。有七十二峰、三十六涧等胜景,素有“亘古无双胜景,天下第一仙山”的美誉。武当山是世界道教圣地,位列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 首,是武当道教的发祥地。据明《太和山志》记载,武当山一直是我国宗教活动圣地,在唐代被奉为道教“第九福地”,又是道教敬奉的“北极玄天真武大帝”的发 祥地。自东汉末道教形成后,武当山便被称为“道山”、“仙山”。相传东汉阴长生,晋谢允、唐吕洞宾、五代宋初陈抟、明张三丰等皆曾修炼于此。武当山古建筑 群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据统计,唐至清代共建庙宇五百多处,庙房两万余间,明代达到鼎盛,明历代皇帝都把武当山道场作为“皇室家庙”来修建。明永乐年间, 大建武当,史有“北建故宫,南建武当”之说。共建成九宫、九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三十九桥、十二亭等三十三座道教建筑群,面积达一百六十万平方 米。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又进行扩建,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楼台隐映金银气,林岫回环画境中”的建筑奇观。1994年,武当山古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一、武当山道教斋醮科仪音乐的形成和沿革
明代太监张维《紫霄宫》诗云:“仙乐忽从天外传,岭云尽向洞中归。”所谓武当“仙乐”,即指武当山道教音乐。什么是道教音乐呢?《道教大辞典》云:“在道 教活动中使用的音乐统称为道教音乐。它包括斋醮音乐以及道士在宣道、布道和修身养性时所用之音乐。斋醮音乐亦即‘道场音乐’、‘法事音乐’,集中而典型地 表现道教音乐的精神特质和外向行式,故而道教音乐惯以斋醮音乐代称。
武当山道教音乐是伴随道教斋醮活动而存在的,同时也是道教斋醮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道教斋醮又称“道教科仪”,指道教徒按照规定的程序、仪范举行各种宗教活动的总称。在道教经典中,“科仪”又常与“斋醮”连用,“称斋醮科仪”。
斋醮科仪是指道教设坛祭祷活动所依据的规范和程序。斋醮科仪可分成清醮、幽醮二种,清醮又称阳事,指祈福谢恩、去病延寿、祝国迎祥、祈晴祷雨、解厄禳灾、祝寿庆贺等太平斋醮。
斋醮科仪音乐(或称道教音乐、斋醮音乐)是配合斋醮科仪而使用的仪式音乐。这类音乐起着烘托宗教气氛,渲染法事情节的作用,贯穿于各项科范仪式始终。我们探讨武当山道教音乐,自然要讨论武当山道教斋醮活动的起源和发展演变过程,从科仪活动的沿革看道教音乐的沿革。
自东晋咸和年间就有道人在武当结庐为庵开始,也就有了早期的武当道教音乐了。唐代兴建五龙祠后,比较正式的祀神道乐当已随之出现。
以崇奉真武神为主要特征的武当道形成于宋代。据《总真集》等书记载,真宗升五龙祠为五龙观,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 赐五龙观为“五龙灵应观”。从宋代开始,以五龙祠为中心开展的斋蘸法事活动日趋规范。南宋初年,茅山清真观道士孙寂然率徒兴复五龙殿宇,创五龙法派,传上 清五诸法,孙寂然及弟子邓真宫等先后主持五龙观,他们擅长符禳,精通科仪音乐。其音乐风格应与江苏茅山地区道乐相一致。
宋代官方民间均崇奉真武佑圣真君,每逢三月三日,从临安佑圣观到各地真武庙都要举办斋醮仪式。南宋吴自牧攥《梦梁录》卷二载:“三月三,遇北极佑圣真君圣 诞之日,佑圣观侍奉香火,其观系属御前去处,内侍提举观中事物。当日降赐御香,修崇醮典。午时朝贺,排列威仪,奏天乐于墀下,羽流整肃,谨朝谒于阶前,呤 咏调章陈礼。士庶烧香,纷集殿庭。诸宫道宇,俱设醮事......”。所谓“天乐”,乃指朝廷祭祀典礼中所用的雅乐。南宋临安佑圣观“三月三”北极佑圣真君圣诞之日,延用“天乐”一事说明,早在宋代,道教斋醮科仪音乐已经相当规范和气派,这种融入宫廷音乐中的斋醮音乐程序对武当道乐的发展有相当的影响力。
宋代流行的北极真武醮仪还保存在《道教科范大全集》中。该书第六十三卷至六十八卷即为《真武灵应大醮仪》。据其原序及内文记载,该醮仪是综合南宋四川广都人巢观(约1127年前后生存)所修《真武醮仪》、太师史浩(1106~1194年)所编《佑圣醮仪》及唐末天师杜光庭(850~933年) 所作《北帝斋仪》等内容而制成的。该醮仪详细叙述了南宋道士修设真武灵应斋醮仪式,举凡升坛法事、启坛、清旦、临午、晚朝、设醮行道等仪式中,多有“鸣法 鼓二十四通”、“宣词”等演凑道乐的活动。武当山作为真武修炼圣地,其道士修设真武醮仪自当吸纳各地流行的相关科仪范式。
元代武当道教发展迅速,随着北方全真派和南方清微派的传入,武当道教教团人数达数千人。大五龙灵应万寿宫、大天乙真庆万寿宫、大万寿紫霄元圣宫等宫观在全 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这些宫观均有钟楼、鼓楼之设,考击以时,钟鼓壮亮,日常课诵仪式非常严格;每当真武玄帝圣诞、上升之日和皇帝生日、每月朔望等节日都 要举办规模庞大的金箓大醮。元代文人揭傒斯在《大五龙灵应万寿宫端应碑》中对武当斋醮音乐有所描述:“……笙磬合兮斗柄垂,冠七星兮九霞衣。进有秩兮退有仪,绿章腾兮启天扉。”这种正规化、程序化的大型斋醮科仪每年要举办若干次,参与其事的道士多在百人以上,武当道教斋醮音乐有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正统道藏•洞真部•威仪类》有《清微玄枢奏告仪》一卷,原不着撰者及成书时代。
由于经中启请的祖师有“清微真元妙化天帝”、“玄天元圣仁威上帝”、“丹山雷渊黄真人”等及“宗师云莱叶真人”,故可知此奏告仪为元代武当清微派道士所创 制。此仪的用途是启奏清微派历代祖师、宗师,朝告斗极、顺禳星度、祈福消灾。内有入坛、念天地咒、跪启、修斋、云舆、散花、献茶、念金光咒、存神、步罡、 焚符召将、卫灵、鸣鼓、燃灯、降九黄、谢恩、发愿等奏告仪法法。举行该仪多在殿堂内神像前,伴以钟鼓之声、诵经之韵,自有其独特音律。
明代从全国范围而言,道教呈现衰微趋势,然而武当山去迎来了道教的鼎盛时期。明代武当山道教音乐独树一帜,与朝廷大祀天地之礼关系密切。洪武十五年(1382年),武当山五龙宫住持丘玄清被明太祖破格提为太常寺卿,掌管朝廷各种祭祀活动。丘玄清自幼出家,精通音律,由他调教出来的皇家乐队举止规矩,音律典雅。明代丘玄清以后,负责祭祀赞礼者为太常寺之道士,负责祭祀奏乐者为神乐观。
明成祖朱棣对武当山格外重视,他夺取黄位时以“清君侧”为名,假借神道兴“靖难之师”。登基后为巩固统治,神话皇权,大修武当山道教宫观,选道设醮,为武 当山道教的鼎盛开了序幕。永乐年间,武当道教即拥有全国最庞大的教团组织和规模最大、最宏伟的宫观建筑群。明成祖在大修武当山宫观的同时,从全国各地抽调 大量高道充实武当宫观,并钦选在京师神乐观供职20余年的乐舞生张道贤任武当玄天玉虚宫提点,训练道童演奏道乐。永乐以后明皇室诸帝,一直把武当宫观视为“皇室家庙”,倍加扶持,一次次地加封武当山为“大岳”、“玄岳”,并大肆修建宫观,使其地位超越五岳,成为当时“天下第一名山”。
随着武当道教的兴盛,武当道教音乐也有了新的发展。一是大量道士的涌入,不同道派,互相融合,形成道乐的新特点。武当山虽不是五岳,但因朱氏皇朝的特殊关 系,倍加重视,不仅被赐封为大岳太和山,而且按宫廷之制设置祭祀的乐舞生。据明王佐《敕建大岳太和山志•山》记载:“道众四百名蒙给赐斋粮,要照神乐观乐 舞生例每年给赐布匹奉。永乐十七年四月二十九日。”这众多的道士享受着乐舞生的待遇,令其专心为皇室讽诵经诠,修建金录大醮。由于他们来自全国各地,不同 的道派,皆精通经典和科仪音乐,均有各自的风格,在联堂合手举行斋醮活动时,将其互为融汇,在荟萃各地道乐之精华中,形成了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武当山道教 音乐体系。二是朝廷重视,御制乐章,钦降乐器,斋醮活动规模空前。明朝黄室不断御制新的乐章、醮仪、钦降乐器到武当山。明成祖御制的《大明御制玄教乐章》 中的第二章《玄天上帝乐章》就是专为武当山御制的。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 命张宇清、任自恒等率道众在玉虚宫建“金箓圉恩延禧普渡罗天大醮”,成祖并御制《金箓大醮意》(包括《圣旨》、《延禧表式》、《青词式》)。此外,明朝诸 帝经常钦降乐器给武当山,据《太和山志》记载:“金钟一口,玉罄一副架桌全。铜渡金钟一口锤全,曲磬一个锤全。钟一口木雕贴金架全。金钟玉罄一副架全”等 等,又有“朝廷所赐钟磬诸器皆藏焉”等记载。现存武当山太和宫吊钟台的铜钟为“大明永乐十四年吉日造”,天柱峰金殿前其左侧磬亭内的铜罄造于明嘉靖四十年 (公元1561年), 右侧亭内的铜钟为明嘉靖四十二年造,这几件法器(即击乐器)可能就是朝廷钦降武当山的。所以明代武当山的“八宫二观”和较大的庵堂均能独立演奏道乐进行祀 典法事活动,每个宫观能执乐的乐师均在十人以上,可见当时规模之壮观。三是配备专职官员,负责教习乐舞,斋醮音乐更趋规范与丰富。据《大岳太和山志•下》 记载:“张道贤,荆南人。幼从玄妙观(苏州道教明观)出家。洪武二十八年举为神乐观乐舞生。永乐十五年钦降玄天玉虚宫提点。”提点是主管专门事物的官职, 神乐观提点即为掌管乐舞生的官员,朝廷将一普通的乐舞生拜官授职,负责乐舞的教习,可见明皇廷对乐舞和道教科仪音乐之重视。张道贤任玉虚宫宫提点后,一方 面在玉虚宫配备专门音乐教师和管理人员;另 一方面又将宫廷祭祀雅乐引来武当山,使之与道乐融为一体,从而更加丰富了武当山道教的斋醮音乐,也使道场活动更具有明廷皇室气息。四是编修科范,举办频繁 的斋醮活动,道教音乐更为宫廷化。明代斋醮科仪是以太祖命付若霖,邓冲修等编修的《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为规范的,所以在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撰写的《道门 十规》中云:“斋法引持......一 尊太祖皇帝立成仪范,恪守为则。”武当山作为皇家道场是必然要严格遵循的。其醮仪程序均为设坛摆供、焚香、(存想)降神、进茶、念咒、画符、上章诵经、赞 颂等,并配以烛灯、旗幡、步虚韵调、钟笛笙磬等仪注。其举行国醮登坛奏乐的人数和乐器种类、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现虽无具体资料可靠,但作为明代“三山嫡 血派”(武当山、茅山、龙虎山)的武当山,在举行国醮时应与茅山、龙虎山相似。可以想象其演乐规模之宏大、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