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时令养生 >> 节气养生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吃元宵的技巧,元宵节饮食,元宵的由来
2018-02-24阅读:9840 学员编辑 收藏

文章目录

一、元宵节怎样吃元宵才健康
1. 怎样吃元宵才健康之早餐不宜食用
2. 怎样吃元宵才健康之喝点儿汤促消化
3. 怎样吃元宵才健康之不宜一次吃太多
4. 怎样吃元宵才健康之不需再吃主食
二、元宵节传统美食有哪些
三、有关元宵节的来历

元宵节怎样吃元宵才健康

1、怎样吃元宵才健康之早餐不宜食用

元宵属于高热量、高糖分的食品,还含有油脂,但却缺乏营养素,除了热量和糖外并没有太多其他营养。这样的食品首先是不适合当早餐吃。除了缺乏营养外,还因为人早起时胃肠道功能是最弱的,而元宵外皮的部分都是糯米的,黏性高,不易消化。因此早餐吃元宵很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而导致泛酸、烧心等情况,影响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元宵节怎样吃元宵才健康

2、怎样吃元宵才健康之喝点儿汤促消化

元宵中一些微量元素、营养素溶解在煮元宵的汤里。吃了元宵最好再喝汤,这可以促进消化吸收,即民间常说的原汤化原食。不过喝汤一定要注意别在汤里再加糖。如果吃的是咸汤圆,可以在汤里放些小虾米及蔬菜,补充营养,但最好不要再放油脂或调味料。

3、怎样吃元宵才健康之不宜一次吃太多

我们都知道,元宵的外皮是用糯米粉揉制而成的,糯米本身就是极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即使磨成了粉也还是一样的。千万不要用自己一顿能吃多少个水饺来衡量元宵的数量,水饺皮是小麦磨成的面粉做成的,两者不同。因此建议中等饭量的朋友只需吃三四个足矣(指的是带馅儿的),如果吃的太多,容易加重胃肠道的负担,出现涨肚、烧心等不适感。

元宵节怎样吃元宵才健康

4、怎样吃元宵才健康之不需再吃主食

元宵看着就跟乒乓球似的,但是它所包含的热量却是很高的。尤其的甜馅儿的,像是以前我们自家包的时候,都会在芝麻馅儿或豆沙馅儿中拌进很多的白砂糖和猪油,这样吃起来味道是香甜可口了,但是相应的糖分和油分就增加了。吃了三四个甜馅儿的元宵后,基本上就已经摄取了平常一顿米饭的热量,因此毋需再补充其他主食了。

元宵节传统美食有哪些

1、饺子:正月十五到了,北方有吃饺子的习惯,河南“》河南”》河南人有“十五扁、十六圆”的元宵节习俗、传统,所以正月十五应该吃饺子。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2、面条:江北地区民间流传有“上灯元宵,落灯面,吃了以后望明年”的民谚,当地人在正月十五晚上要吃面条,听起来与元宵不相关,但也有祈求吉利之意。《仪徽岁时记》载:“(正月)十八落灯,人家啖面,俗谓‘上灯圆子落灯面’,各家自为宴志庆。”落灯时吃面条寓意喜庆绵绵不断之意。

元宵节怎样吃元宵才健康

3、元宵茶:在陕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风俗,就是在热汤面中放进各种菜和水果,很像古时的“元宵粥”。此茶增加了纤维素、矿物质及维生素的摄取,且不像普通元宵那么油腻,对于由于节日多食动物性食品而呈现的酸性体质有中和作用,也使元宵的营养更为全面。

有关元宵节的来历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又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