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又叫做雪口病,是由于真菌感染形成的一种疾病,这种病常见于婴儿,患病初期伤口较小 后来逐渐融合成大片,常被认为是婴儿口中的奶块。
母亲阴道有霉菌感染,婴儿出生时通过产道,接触母体的分泌物而感染。
奶瓶、奶嘴消毒不彻底,母乳喂养时,妈妈的奶头不清洁,都可以是感染的来源。
接触感染念珠菌的食物、衣物和玩具。另外,婴幼儿在6~7个月时开始长牙,此时牙床可能有轻度胀痛感,婴幼儿便爱咬手指,咬玩具,这样就易把细菌、霉菌带入口腔,引起感染。
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有时因交叉感染可患鹅口疮。
长期服用抗菌素,或不适当应用激素治疗,造成体内菌群失调,霉菌乘虚而入,并大量繁殖,引起鹅口疮。
长了鹅口疮,宝宝的口腔会有疼痛的感觉,宝宝会因此而拒绝吃奶,造成食量减少、体重增长缓慢的结果。如果鹅口疮扩散到口腔的后部,有可能“殃及”食道。食道是食物由口腔输送到胃里的管道。食管一旦受到牵连,宝宝吞咽东西就会感到不舒服,甚至会因为怕疼,连水都拒绝喝,这样宝宝就有可能出现脱水。如果不及时治疗,酵母菌还可能波及身体的其他部位。
鹅口疮是新生儿时期经常见到的疾病,尤其是出生一周以后的早产儿。
产妇有阴道霉菌病的要积极治疗,切断传染途径。
婴幼儿进食的餐具清洗干净后再蒸10~15分钟。
哺乳期的母亲在喂奶前应用温水清洗乳晕;而且应经常洗澡、换内衣、剪指甲,每次抱孩子时要先洗手。
对于婴幼儿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拆洗、晾晒;宝宝的洗漱用具尽量和家长的分开,并定期消毒。
幼儿应经常性地进行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的婴幼儿,用具一定要分开,不可混用。
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生素。
新生儿口腔有鹅口疮,可用棉花千蘸些制霉菌素溶液(每10毫升冷开水中含20万单位制霉菌素)涂在口腔患处,或用1%龙胆紫涂口腔;或用2~3%碳酸氢钠(小苏打)溶液洗口腔;或涂些冰硼散或硼砂甘油。以上药物每天可涂3~4次。
吃奶后用1%龙胆紫溶液滴于新生儿的舌下,让其舌头活动而转涂到整个口腔。一般每日滴2~3次,同时补充,合维生素B和维生素C,每日二次,每次各一片,压碎成粉,加水溶解后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