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polyp )大小不等,可以为带蒂的,也可以为广基的;可以分布于结肠、直肠的某一段,也可以累及全结肠和直肠;可以为单个或分散分布,也可为很多息肉聚集在一起。大便有脓血或粘液,排便后可见带蒂的紫色圆珠状物脱出肛门外,是常见的直肠息肉的表现。
息肉是人体组织上多余的肿块,约占消化道良性肿瘤的50-70%。而直肠息肉多数是带蒂的圆形或椭圆的肿物,可突入肠腔上下移动。其蒂的大部分是肠粘膜由于肠蠕动或粪便牵拉延长所致。而不应把肌肉、脂肪里的肌瘤引起粘膜表面隆起的也叫做息肉,避免误把肿瘤当作息肉。
导致肛肠息肉的五大病因
1、饮食因素:饮食因素与结肠息肉的形成有一定关系,特别是细菌和胆酸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
2、遗传因素:一般认为,结肠息肉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从研究情况表明,突变基因可以由父母遗传给后代子女,在遗传机会上男女是均等的,没有性别的差异。
3、炎症刺激:肠粘膜长期被炎症刺激,可引起肠粘膜的息肉生成。这是由于肠粘膜的炎症充血水肿,糜烂溃疡愈合之后,导致疤痕逐渐收缩,形成息肉状,又由于慢性炎症刺激,致腺体阻塞,粘液储留而发病。
4、粪便、异物刺激和机械性损伤:粪便粗渣和异物长期刺激肠粘膜上皮,以及其它原因造成直肠粘膜损伤,使细胞出现异常增生,形成息肉。
5、不良生活习惯,生活不规律,也可导致体液酸化,引起肠道细胞突变,增生等。
大小:息肉增大或息肉较大的易恶变,息肉无明显增大的,则较少恶变。
外形:有分叶的息肉易恶变,光滑圆润的则少。
类型:有蒂的多是管状腺瘤,相对癌变率较低。
基底:息肉基底大,头小者极易恶变。
脆性:在检查时,以窥器或器械触及时极易出血者,多为恶性息肉。反之则为良性。
溃疡:息肉一般情况下无溃疡,当恶变时,即可形成溃疡,特别是带蒂的息肉一般不会引起溃疡,一旦发生溃疡,则表明其有恶性改变。
活动性:坚实牢固、无蒂的息肉易恶变;而带蒂具有活动性的则恶变相对较低。
尚不明确。
近年来有研究报道,长期口服舒林酸等非甾体类消炎药有预防息肉再发的作用,但需注意药物的其他副作用,同时,这一预防治疗的效果还有待观察大宗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