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大肠癌的发病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直肠、乙状结肠、盲肠、升结肠、降结肠及横结肠,近年有向近端(右半结肠)发展的趋势。其发病与生活方式、遗传、大肠腺瘤等关系密切。发病年龄趋老年化,男女之比为1.65:1。
大肠癌的发生与高脂肪低纤维素饮食、大肠慢性炎症、大肠腺瘤、遗传因素和其他因素如:血吸虫病、盆腔放射、环境因素(如土壤中缺钼)、吸烟等有关。
1、环境因素。经研究证明,在各种环境因素中,以饮食因素最重要,大肠癌的发病率与食物中的高脂肪消耗量有正相关系。另外,也可能与微量元素缺乏、生活习惯改变有关。
2、遗传因素。国内外均有“大肠癌家庭性”的报道,大肠癌患者血亲中死于本病者比一般人明显增高。有些大肠腺瘤,如多发性家庭性腺瘤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家族中患病率可达50%,如不治疗,10岁以后均有患大肠癌的可能。最近有学者对肿瘤抑制基因与大肠癌发生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大肠癌的易感性与发病机制均与遗传因素有关。
3、大肠腺瘤。根据各地的尸检材料研究发现,大肠腺瘤的发病情况与大肠癌颇为一致。有人统计,具有1个腺瘤的病人其大肠癌的发生率比无腺瘤者高5倍,多个腺瘤者比单个腺瘤患者高出1倍。
4、慢性大肠炎症。据报道,肠癌流行与血吸虫病的流行区域呈正相关系,一般认为,由于血吸虫而导致肠道的炎性改变,其中一部分会发生癌变。
大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仅感不适、消化不良、大便潜血等。随着癌肿发展,症状逐渐出现,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腹痛、便血、腹部包块、肠梗阻等,伴或不伴贫血、发热和消瘦等全身症状。肿瘤因转移、浸润可引起受累器官的改变。大肠癌因其发部位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
1、家族肠癌遗传病史人群。
2、家族中有肿瘤遗传基因的人群。
3、结肠息肉患者。
4、高龄人群。
5、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6、来自日本吸虫病流行地区和大城市的居民,发病率高。
7、得过恶性肿瘤的人群。
1.饮食调整
1.1、减少能量的摄入。
1.2、减少食物中脂肪的含量,特别是尽量少吃煎烤后的棕色肉类发生。
1.3、尽量多摄入蔬菜,水果,纤维素,合理饮食,减少大肠癌的发生。
1.4、补充维生素A,C,E能使腺瘤患者的结肠上皮过度增生转化为正常。
1.5、膳食抗致癌原。如大蒜,洋葱,韭菜,葱等。
2.改变生活习惯
2.1、多进行体育运动和体力活动。
2.2、戒烟。吸烟癌的关系还不十分肯定,但吸烟与大肠是大肠腺瘤的危险因素已经得到证实。
2.3、减少酒精摄入。
3.药物
许多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者,大肠癌发病率降低,每月服用10~15次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使大肠癌的相对危险度下降百分之40到50,但也有研究并不支持这一说法,并且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用量,用药时间,长期应用所致的副作用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4.治疗癌前病变
大肠腺瘤患者,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大肠癌发病率明显增加,通过普查与随访,尽早切除腺瘤,治疗结肠炎,可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尤其是对于有家族史者,通过遗传学检查,筛查处高危人群,进行结肠镜检查,是大肠癌预防工作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