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杆菌病一般指布鲁氏菌病。布鲁菌病在国内,羊为主要传染源,牧民或兽医接羔为主要传播途径。皮毛、肉类加工、挤奶等可经皮肤黏膜受染,进食病畜肉、奶及奶制品可经消化道传染。不产生持久免疫,病后再感染者不少见。
1、传染源:羊在国内为主要传染源,其次为牛和猪。
2、传染途径:牧民接羔为主要传染途径,兽医为病畜接生也极易感染。此外,剥牛羊皮、剪打羊毛、挤乳、切病毒肉、屠宰病畜、儿童玩羊等均可受染,病菌从接触处的破损皮肤进入人体。实验室工作人员常可由皮肤、黏膜感染细菌。进食染菌的生乳、乳制品和未煮沸病畜肉类时,病菌可自消化道进入体内。此外,病菌也可通过呼吸道黏膜、眼结膜和性器官黏膜而发生感染。
3、易感人群:人群对布鲁菌普遍易感。
1、亚急性及急性感染:急骤起病者约占10%~30%。少数患者有至数日的前驱症状,如无力、失眠、低热、食欲症、上呼吸道炎等。急性期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炎、睾丸炎等。
2、慢性感染:特点为:主诉多,尤以夜汗、头痛、肌痛及关节痛为多,还可有疲乏、长期低热、寒战或寒意、胃肠道症状等,如胃纳差、腹泻、便秘等,还可有失眠、抑郁、易激动等,易被诊为神经官能症。急性期遗留的症状,如背痛、关节痛、坐骨神经痛、明显乏力、夜汗、迁延多日的低等。固定而顽固的关节痛多见于羊型,化脓性并发症则多见于猪型。
1、牧民和兽医。牧民接羔为主要传染途径,兽医为病畜接生也极易感染。此外,剥牛羊皮、剪打羊毛、挤乳、切病毒肉、屠宰病畜、儿童玩羊等均可受染,病菌从接触处的破损皮肤进入人体。
2、接触动物的实验工作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常可由皮肤、黏膜感染细菌。
3、进食染菌的生乳、乳制品和未煮沸病畜肉类的人群。病菌可自消化道进入体内。
4、病菌也可通过呼吸道黏膜、眼结膜和性器官黏膜而发生感染。
1、控制传染源发现病畜应予隔离,对流产胎羔应加生石灰深埋。急除期病人应隔离至症状消失,血尿培养阴性。
2、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粪水管理,防止病畜、病人的排泄物污染水源。加强畜产品的卫生监督,禁止销售与食用病畜肉类及乳品。对乳品、肉类、皮毛要严格消毒。个人做好防护工作。
3、保护易感人群对健康牲畜的预防接种应有连续性(连续免疫3~5年)和连片性,采用减毒活菌苗,作皮下注射或气溶吸入。
4、对牧民、兽医、实验室工作人员均应预防接种,采用布病104M冻干活菌苗皮上划痕法接种,接种30天后抗体水平明显增高,6个月后开始下降,故每年应加强复种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