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伤寒是由副伤寒甲、乙、丙三种沙门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副伤寒甲、乙的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病情更轻、病程较短,副伤寒丙的临床表现较为特殊,可表现为轻型伤寒、急性胃肠炎或脓毒血症。
副伤寒的病原体有三种:
副伤寒甲的病原体为副伤寒甲杆菌,或称副伤寒甲沙门菌。
副伤寒乙的病原体为副伤寒乙杆菌,或称副伤寒乙沙门菌。
副伤寒丙的病原体为副伤寒丙杆菌,或称副伤寒丙沙门菌,以上三种杆菌分别属于沙门菌属中A,B,C三群,均可按噬菌体分型方法进行分型,各种副伤寒杆菌均有“O”和“H”抗原,其中副伤寒丙杆菌还兼有“Vi”抗原,在自然条件下,副伤寒杆菌一般只能感染人类。
免疫力低下(15%),在机体免疫力低下导致抵抗力下降的时候,机体通过环境或者接触病人后被病菌所感染,产生副伤寒的症状。
副伤寒杆菌由口入胃,如未被胃酸杀死则进入小肠,经肠黏膜侵入集合淋巴结、孤立淋巴滤泡及肠系膜淋巴结中繁殖,再经门静脉或胸导管进入血流,形成第一次菌血症。如机体免疫力弱,则细菌随血流扩散至骨髓、肝、脾及淋巴结等组织大量繁殖,至潜伏期末再次大量侵入血流,形成第二次菌血症,开始出现发热、皮疹及肝脾肿大等临床表现。同时细菌可随血液循环扩散至全身各器官及组织引起病变,如急性化脓性骨髓炎、肾脓肿、脑膜炎、急性胆囊炎、心包炎等。细菌可经胆道进入肠道随粪便排出,或经肾脏随尿液排出。
大多预后良好。预后与病人的情况,年龄,有无并发症,治疗早晚,治疗方法,过去曾否接受预防注射以及病原菌的毒力等有关。老年人,婴幼儿预后较差,明显贫血,营养不良者预后也较差。并发肠穿孔,肠出血,心肌炎,严重毒血症等病死率较高。
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无渣饮食。退热后,食欲增强时,仍应继续进食一段时间无渣饮食,以免诱发肠出血和肠穿孔。
为了保持病人身体的正常代谢,促进细菌毒素的排泄和健康的恢复,水分、维生素和无机盐的供应量也应该增加,一般每日摄水量在300毫升左右,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应该多于正常人需要,食盐每日在4克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