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疾病在进展过程中产生凝血功能障碍的最终共同途径,是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由于血液内凝血机制被弥散性激活,促发小血管内广泛纤维蛋白沉着,导致组织和器官损伤;另一方面,由于凝血因子的消耗引起全身性出血倾向。两种矛盾的表现在DIC疾病发展过程中同时存在,并构成特有临床表现。在DIC已被启动的患者中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将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国内尚无发病率的报道。DIC病死率高达31%~80%。
DIC的病因来自于基础疾病。感染性疾病和恶性疾病约占2/3,产科灾难和外伤也是DIC的主要病因。
诱发DIC的基础疾病包括:
1、全身感染/严重感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立克次体等。
2、外伤,包括多发性创伤、大面积的灼伤、脂肪栓塞等。
3、器官损害,见重症胰腺炎等。
4、恶性肿瘤,包括各种实体瘤、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疾病等。
5、产科灾难,包括羊水栓塞、胎盘早剥、死胎综合征等。
6、其他,如严重肝衰竭、严重中毒或蛇咬伤、输血反应、器官移植排异反应等等。
1、皮肤血栓栓塞:最多见,指端、趾端、鼻尖、耳廓皮肤发绀,皮肤斑块状出血性坏死,干性坏死等。
2、肾血栓形成:少尿、无尿、氮质血症等急性肾功能衰竭表现最常见。
3、肺血栓形成:呼吸困难、紫绀、咯血、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肺功能衰竭。
4、胃肠道血栓形成:胃肠道出血、恶心、呕吐与腹痛。
5、脑血栓形成:烦燥、嗜睡、意识障碍、昏迷、惊厥、颅神经麻痹及肢体瘫痪。
6、休克:肢端发冷、青紫、少尿和血压下降。以血管内皮损伤引起的DIC较为多见。
7、溶血:因微血管病变,红细胞通过时遭受机械性损伤,变形破裂而发生溶血。临床上可有黄疽、贫血、血红蛋白。
好发于凝血功能障碍者。
平素要注意冷暖的变化,调节寒湿,精神愉快,病情轻者,可以适当活动,若有壮热,出血重,病人极度衰竭,应仔细观察病情变化以便及早诊断,晚期病人应尽量减少针刺,饮食上,若属实热和阴虚血瘀,要忌食辛辣刺激之品以免重伤津液,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