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炎是指心包因细菌、病毒、自身免疫、物理、化学等因素而发生急性炎性反应和渗液,以及心包粘连、增厚、缩窄、钙化等慢性病变。临床上主要有急性心包炎和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患者有发热、盗汗、咳嗽、咽痛或呕吐、腹泻等症状。心包渗出大量积液可发生急性心包填塞症状。患者胸痛、呼吸困难、发绀、面色苍白,甚至休克。还可有腹水、肝大等症状。
1、感染
病原体有细菌(包括结核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立克次体等。
2、肿瘤
原发性及继发性肿瘤。
3、自身免疫
风湿热及其他胶原组织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心脏损伤后,如心包切开后综合征等。
4、内分泌、代谢障碍
尿毒症、黏液性水肿、胆固醇性心包炎。
5、物理因素
外伤、放射性治疗。
6、化学因素
肼苯哒嗪、普鲁卡因酰胺等。
7、邻近器官疾病。
8、病因不明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
1、心室游离壁破裂引起的心包炎
是心肌梗死最严重并发症,50%发生往往造成急性心脏压塞。患者可突然发生昏迷、抽搐、心跳呼吸停止,绝大多数抢救难以成功,预后极差,占心肌梗死死亡者的5%~10%,患者多为老年人,有长期高血压病史,心肌梗死为透壁性,缺乏侧支循环。使用类固醇激素、不适当使用正性肌力药物,高血压未控制、过早的体力劳动和应用抗凝剂等都是可能的诱因。少数患者破裂口很小,形成假性室壁瘤,此类患者及早手术,存活率可达48.5%,若延迟手术,假性室壁瘤可进一步扩张破裂,血液进入心包腔,造成心脏压塞和死亡。
2、Dressler 综合征
通常于心肌梗死1 周至半个月后发生,发病率1%~3%。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及病毒感染有关,有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包炎者更易发生。Dressler 综合征罕有发生大量心包积液、心脏压塞和缩窄性心包炎者,个别患者可反复发作数次。
3、早期发生的心包炎
溶栓治疗使心包炎发生率由12%降至6.7%,治疗开始越早,心包炎发生率越低。不同部位的心肌梗死干性心包炎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心包积液则多发生于前壁心肌梗死,心包积液的出现亦表明梗死面积较大。
心包炎这种疾病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对于心脏的损害同时也是不可逆的,所以积极的治疗心包炎这种疾病是非常关键。在临床上一般建议心包炎这种疾病的人群,可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这样可以适当的减少心包炎这种疾病,给身体其他器官带来的损害。
1、在我国,目前的心包炎仍以结核性心包炎多见,这与有结核病史或与结核菌携带者接触史相关。
2、当然还有不注意卫生及忽视小感冒的一类人群,容易发生细菌或病毒感染性心包炎。
3、而其他常见病因包括心肌梗死、心脏手术后所引起心包炎也有逐渐上升趋势。
4、除系统性红斑狼疮性心包炎外,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成人多于儿童。
1、主要是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抗感染、免疫抑制、远离放射源等。
2、增强体质、低盐高蛋白饮食、适量运动、坚持锻炼。
3、避免过度疲劳,保证睡眠质量,保持良好情绪。
4、如有胸闷、胸痛、发热、心悸不适,及时就诊心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