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病毒存活时间是15天左右,经过对症治疗和护理可获痊愈。家长要鼓励孩子多饮水,多休息。用冷开水漱口,保持患儿口腔内清洁。进食应注意多给予凉稀饭、牛奶、豆花、蛋羹等。
大多数患者儿童都会发生身体发热,发烧,也有的伴随发生持续发烧不退,持续咳嗽,流鼻涕.
发烧的2天左右,他们口腔,唇部,都会长出疱疹,如果破了就形成溃疡,疼痛.孩子会哭闹,烦躁,不肯吃饭.
疱疹在手心,足部,臀部出现,好些丘疹一般,周围有点微红.这种疱疹较少出现在躯干,面部,大约需要一个星期时间,才满满消失.
手足口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主要以对症治疗和护理为主.我们应该知道手口足病是可以转染的.所以一定要隔离消毒,特别是家中不止一个小孩的家庭,应该要将他们隔离,不然会被感染.宝宝的日常用品一定要进行消毒.
当患有手足口病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休息,最好是进行一周内应卧床休息,多喝温开水.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是没有任何食欲,所以他们的饮食要以清淡、可口、易消化为主,口腔有糜烂溃疡时可以吃一些流质饮食.
在患有手足口病的环境一定要保持空气的流通,每天要用对房间进行消毒,例如用每日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
1、传播方式手足口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2、易感人群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据国外文献报道,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
3、流行方式手足口病分布极广泛,没有严格的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春夏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容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有此类发病集聚现象.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造成传播.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4岁以下的儿童,但成人也有可能得病,因此可以说每个人都是易感的.感染后只获得该型别病毒的免疫力,对其它型别病毒再感染无交叉免疫,即患手足口病后还可能因感染其它型别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口蹄疫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现称为口疱病毒(aphoviruses).呈球状颗粒,直径为22~30nm,有7种不同的血清型:即A,O,C,SATI,SATZ,SAT3 和亚洲-1型.至少有63个亚型.各流行区的型别分布有所不同,各型间无交叉免疫作用.从人类分离到的几乎都是O型,偶有C型.传染源是患口蹄疫的动物.患病动物的血液、皮肤黏膜分泌物、唾液、尿、粪、乳汁均带有病毒.大多是通过直接和患病动物接触或挤乳时,病毒通过皮肤微小伤口进入人体发病,偶可通过食用受染的牛乳、乳酪、牛油或其他乳制品被感染发病,甚至食用病牛的肉和骨头也可感染.人与人之间很难相互传染.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传染病.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主要是柯萨奇病毒A组4、5、7、9、10、16型和B组2、5、13型以及肠道病毒EV71型.人群对手足口病普遍易感,主要以学龄前儿童为主,受染后可获得免疫力.
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患者、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该病主要通过被患者的粪便、唾液、咽部分泌污物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病毒,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内仍具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