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养生文化 >> 保健学堂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春季养生“减酸增甘”
2015-09-08阅读:9406 学员编辑 收藏

小编导读:郭文海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治未病健康体检中心主任,黑龙江省康复医学会养……

郭文海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治未病健康体检中心主任,黑龙江省康复医学会养生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委员。从事针灸临床工作20多年,擅长运用针灸、中药方法治疗脑血管病、颈腰椎疾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神经性疼痛、亚健康状态的调理等。

“减酸增甘”早已有之 来自“养生之道”

“减酸增甘”是中医春季养生的饮食原则。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食治》序论中载,“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宋代养生学家陈直在《养老奉亲书》中更加细致地指出:“春,肝气旺,肝属木,其味酸,木能胜土,土属脾、主甘,当春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

“减酸增甘”实为抑肝补脾

看似简单的“减酸增甘”,实际上包含着中医五味、五脏、五行乃至“生气通天”的深刻含义。中医认为,人是生长在大自然中的,人的一切活动都要顺应自然界万物生长的规律,要天人相应。春季为万物生发之时,在五行中属木。而五脏之中肝主疏泄,性喜条达,正应春季阳气生发、生机盎然、草木条达之象,所以肝属木、主春季。一般来说,五脏气血在本脏所主的季节最为旺盛,春季肝之气血旺盛,木旺克土,肝气过旺就会直接损害属土的脾,此时养生需抑肝补脾。而要抑制过旺的肝气却又不能使它受损,最佳途径就是进行饮食调理,这就与五味有了关系。

饮食中的五味各入五脏,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素问·生气通天论》载:“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这里的“阴”是指五脏的阴精,“五宫”是指五脏。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五脏阴精的产生来源于饮食五味,但饮食五味太过,会伤及藏精的五脏。过食酸味食物,则肝气太盛,脾气就要衰竭。而春季肝气本就旺盛,不能“火上浇油”,再过多进食酸味食物助长肝气。所以,春季饮食,首先要少酸;其次要增加甘味,因为脾胃是人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春季肝旺脾弱,会影响五脏功能,而甘味入脾,要帮助脾土来抵御春季旺盛的肝气,饮食上自然要增加甘味来补土健脾。

“酸”≠酸性食物“甘”≠甜味食物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酸”与现在常说的酸性食物(如鸡、鱼、肉、蛋、大米等)不同;而“甘”也不仅仅是指食物的味道有点甜。除了味道的酸甜,中医将具有收敛、涩滞作用的食物与药物归入酸味;具有补益、和缓作用的食物和药物归入甘味。比如,石榴虽很甜,但其性属收涩,所以归入酸味食物,具有收敛补血的作用;而山药、扁豆、核桃、菜花、莴笋、白菜及黑米、高粱、黍米、燕麦等五谷杂粮,虽然味淡不甘,但却归入了甘味食物。

“减酸增甘”

不是简单的少吃醋多吃糖

“减酸增甘”是要通过饮食调理起到抑肝健脾的作用。在春季,可以多选用黄豆芽、绿豆芽、豆腐、豆豉、大麦、小麦、大枣、瘦肉、鱼类、蛋类、花生、芝麻、柑橘、香蕉、蜂蜜、姜、葱、蒜等食物,具有生发补益的作用,也可吃一些新鲜蔬菜,如春笋、韭菜、油菜、菠菜、芹菜、荠菜、马兰菜、枸杞头、香椿头等,具有清热平肝、增进食欲等作用。平素脾胃虚弱、气血两虚者,晚餐可添加红枣枸杞糯米粥,以健脾和胃、补益气血。因春季火热上炎所致的皮肤干燥、大便秘结者,可用胡萝卜、菠菜、粳米煮粥,晨起服,具有清热疏肝、润肠通便的作用。用时令野菜,如荠菜煮粥、包饺子、做汤等,更是春季养生之佳品。

温馨提示

蜂蜜不能与豆腐、韭菜同食;大蒜不能与蜂蜜、鲫鱼同食;韭菜不能与白酒、牛肉同食;葱不能与豆腐同食;服六味地黄丸期间不适宜吃葱;萝卜不能与木耳同食;山药忌与鲤鱼、甘遂同食;红枣不能与虾皮同食。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