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因素: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级亲属中患病的风险较普通人群高1.5倍。孪生子研究结果显示,与类风湿关节炎相关的各种因素中,遗传因素占50%~60%。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相关的易感基因包括HLA-DR、PADI4和PTPN22等。
感染因素:某些病毒和细菌感染可能作为始动因子,启动携带易感基因的个体发生免疫反应,进而导致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相关的病原体包括EB病毒、细小病毒B19、流感病毒及结核分枝杆菌等。
性激素: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率男女之比为1∶2~4,提示性激素可能参与发病。另外,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怀孕期内病情可减轻,分娩后1~3个月易复发,提示孕激素水平下降或雌-孕激素失调可能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有关。
其他因素:吸烟、寒冷、外伤及精神刺激等因素可能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有关。
2.1、其血缘亲属中有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如父母亲、爷爷奶奶、兄弟姐妹等。
2.2、其血缘亲属中患有其他风湿病,如干燥综合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
2.3、更年期妇女、生产后妇女。
2.4、长期精神压力过大,处于紧张劳累环境。
2.5、居住地、工作环境寒冷潮湿等。
2.6、本人患某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易患类风湿性关节炎。
3.1、避免风寒湿邪侵袭
这一点是最最重要的,因为类风湿从字面上大家都能看得出来,就是湿气入侵所导致的一个疾病,所以避开寒湿是非常关键的。首先要注意保暖,不要淋雨,如果衣服、鞋子湿了即使更换。
3.2、加强锻炼
增强体质,以加快血液循环减少局部血液和炎性物质淤滞。凡坚持体育锻炼的人,身体就强壮,抗病能力强,很少患病,其抗御风、寒、湿邪侵袭的能力比一般未经过体育锻炼者要强的多。
3.3、预防和控制感染
有些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在患了扁桃体炎、鼻窦炎、咽峡炎。龋齿等感染性疾病之后而发病的,人们认为这是人体对这些感染的病原体发生了免疫反应而引起本病。所以,预防和控制体内感染病灶已十分重要。因此,要保持正常心态,心情舒畅。
3.4、心情与用药物同等重要
本病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心理状态异常如精神受刺激、心情压抑、过渡悲伤而诱发,过度的精神紧张可使体内内分泌产生紊乱,刺激血管收缩的物质如缓激肽、儿茶酚胺等增加。
1、血常规:约30%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合并贫血,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病情活动期血小板升高。少数情况下有白细胞降低,如Felty综合征。
2、急性时相反应物:大多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活动期血沉增快及C反应蛋白升高,病情缓解时可恢复正常。
3、类风湿因子(RF):75%~85%的患者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并表现出与病情相关的关节外症状。
4、抗瓜氨酸化蛋白抗体(ACPA):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病情和预后密切相关。
5、滑液检查: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关节液一般呈炎性特点,白细胞总数可达(10~10000)×10/L,细胞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6、影像学检查:核磁共振、X线检查、B超。
精神心理治疗非常重要。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对于免疫系统功能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临床经验证明,精神刺激,长期紧张、过度劳累、不良情绪等都会诱发类风湿性关节炎并使其恶化。
患者应掌握基本的康复功能。康复是辅助患者达到最大功能潜力的一个过程。
积极治疗感染病灶,避免诱发类风湿性关节炎。这些感染包括:细菌、病毒等引起的咽炎、扁桃体炎、胆囊炎、结核等。
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因睡眠中可以使受损的关节得到修复,所以如因疼痛而失眠者应合理选用止痛镇静药,保证休息好。
避免进食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稳定的食物。如虾、蟹等海鲜食品,在类风湿发作时,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对于因服用止痛药造成消化道损伤的患者要对症治疗。
注意气候因素的影响。90%的风湿病患者对气候变化敏感,患者要在交节换季或天气变化时加强自我防护,注意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