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脚后跟疼
1.1、韧带发炎
绝大多数的脚后跟疼痛都是由于韧带发炎引起的。
1.2、鞋子
鞋子是引起后跟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脚部的骨骼、肌肉和韧带承受着人的整个体重,这就要求鞋子充分地支持足弓,使脚掌受力均匀,使韧带得到适当的放松。
1.3、足底跖腱膜炎
足底跖腱膜是足底维持正常足弓、缓冲震荡、加强弹跳力作用的腱性组织。长时间的行走、过度的负重,都会引起跖腱膜的劳损,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而出现疼痛症状。
1.4、足底脂肪垫萎缩
老年人的足跟痛较为复杂,除了以上两种可能的原因外,还有老年人本身的足底脂肪垫萎缩,其缓冲震荡、防止摩擦的作用减弱,使局部更容易受到损伤而出现疼痛。
1.5、跟骨骨刺
临床上发现骨刺不是导致疼痛的直接原因,只是隆起的骨刺,更容易使局部组织受到摩擦、劳损,产生无菌性炎症,其足跟疼痛的程度与局部炎症反应的轻重有关,而与骨刺大小无直接关系。
2、如何预防脚后跟疼
2.1、休息,注意少走路,站立时间亦缩短,减轻人体重量对患足的负担。注意少走路,站立时间亦缩短。
2.2、选择厚底,鞋底不能软,鞋垫软一些的鞋子,最好后跟部有一定弧度以适应足跟的弧形。患有足部疾病后穿鞋有讲究,提倡穿运动鞋或者软底鞋、坡跟鞋,忌穿平底鞋、硬底鞋和人字拖鞋。
2.3、足跟部应用软垫,如硅胶制成的跟痛垫,保护足跟减轻摩擦。
2.4、功能锻炼,首先,肢体锻炼不因疼痛而避讳,反而要大力提倡,跟腱及跖筋膜的适度牵拉有助于炎症消退,脚后跟痛的恢复,且非负重牵拉锻炼比负重牵拉锻炼效果好。
2.5、多喝水,避免受凉。
2.6、营养物质的摄入对跟痛症的缓解也有重要作用,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宜清淡饮食,忌吃上火食品,多吃鱼、排骨、牛奶。
3、足跟痛治疗偏方
3.1、足跟痛熏洗方
材料:白醋50升,夏枯草60克。
做法:先将夏枯草放入锅里,加适量清水煎30分钟,然后去渣,将药汁倒入盆里,再加入白醋用法:趁热熏洗足跟患处20分钟,每天熏洗1次,坚持用7天。
3.2、足跟痛外敷方
材料:蜂蜜、白醋食疗,川芎30克。
做法:将川芎研成细末,与等份的蜂蜜、白醋调成膏即可。
用法:每天睡前用适量膏敷在足跟部位,次日清晨拿掉,连续用7天。
偏方一、二可以同时使用,先熏洗足跟再外敷。
3.3、红花活络酒
材料:白酒500毫升,紫草9克,赤芍和当归各9克,红花15克。
做法:将所有的药材放入白酒里浸泡,密封放7天,去渣剩药酒。
用法:用药酒按摩足跟部
1、气虚血瘀型
多种原因导致局部血液缓慢、血瘀、脉络膜被阻塞,、血液运行缓慢且疼痛和疼痛固定的地方,疼痛不肯按,限行。
2、肝肾亏虚型
肝肾及其分支别络绕跟部行走,肝主筋、主藏血,而肾主骨、主藏精、精生髓。年老之体,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经脉失充,则筋失所养,骨失所主,骨萎筋弛,故站立或行走时跟部酸痛、隐痛、乏力,疼痛喜按,触之痛减。
3、寒凝血瘀型
气血运行缓慢,复感寒邪,寒主凝滞、主收引,致使经络被阻、气血凝滞不通而痛,疼痛拒按,喜热怕凉。
可以打封闭针,效果快,相对费用便宜。先在疼痛点注射一针,看疼痛情况可以半个月以后加强一针。但封闭针不能保证彻底解决。
组成:透骨草、伸筋草、威灵仙、寻骨草、桃仁、当归、白芥子、牛膝、皂角刺、没药、玄胡、红花各30克。
用法:上药纱布包裹。用水3500毫升浸泡30分钟,上火煮开,改用小火10分钟。取出药包,用药水趁热浸泡足部,早中晚各1次。用后药包和药水均保留可反复加热后使用2~3天,再次使用时将药包放入,适量加水,以前法再次煎煮。两周为1个疗程。轻者1个疗程即肿消痛止,重者坚持用药2~3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