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气候干燥,人体容易感受燥邪而发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加注意。以下是专家介绍的秋季养生17法:节食欲 秋季切忌暴饮暴食,同时也要少吃辛辣烧烤类食物。忌悲伤 放松心情,不要悲伤,这样可以养肺气护津液。常梳发 经常梳理头发可以扩张皮下毛细血管,促进新陈代谢,保持头脑清醒易除疲劳。面..
阅读:10771时间:2011-05-04
曾几何时,耳鸣只是人们眼中的老年病,但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白领们开始受到耳鸣的困扰。哪些原因让他们的耳朵提前衰老呢?改如何面对这种早衰?新浪健康携手权威专家为大家排忧解难。病因:秋季上火易诱发严重耳鸣秋季是一年当中较干燥的时节,据广安门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孙书臣介绍,..
阅读:11079时间:2011-05-04
本周将迎来“秋分”节气。俗话说,秋分之后,“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秋季气候干燥,不少人难以避免地出现鼻干、咽干、咽痒、皮肤干燥、呼吸道疾病以及秋季腹泻等问题。专家提醒,秋分过后,养生保健特别要注意防止寒凉之气伤身,市民最好要记得及时添衣保暖,特..
阅读:11002时间:2011-05-04
秋天的本质在一个“凉”字,俗称“秋凉”。正是这种气温渐低的“凉”,常常容易诱发出各种疾病,例如诱发哮喘、心绞痛、消化不良、胆绞痛、栓塞、中风等病症。秋天凉冷的气候常使人精神和情绪上出现波动,常表现为乏力,不愉快,失眠,头晕和易激动等。秋季气候对人..
阅读:10771时间:2011-05-04
秋天,从立秋开始,历经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其中的秋分为季节气候的转变环节。《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秋季的气候是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立秋至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时..
阅读:10792时间:2011-05-04
我们迎来了秋高气爽,却也不得不面对天干物燥,随之而来的是不断蓄积的“内火”。上火的日子是难受的――低热、虚汗、咽干、便秘,浑身的不舒坦却又无法查出具体疾病。白领们如何在这个“秋燥”时节里清热去火,新浪健康将邀请多位专家为大家出谋划策。 白领上火的三大原因白领..
阅读:10736时间:2011-05-04
初秋:扁豆利湿,秋藕补人秋日,要适当减少冷饮以及寒凉食物的摄入,俗话说“秋瓜坏肚”,对各种瓜类宜少食,以防损伤脾胃阳气。初秋时节,应适当加入扁豆、豇豆、薏苡仁等健脾利湿之品煮粥食用,以助脾胃消化。俗话说“秋藕最补人”,还可将糯米灌入藕眼中蒸熟食用。仲秋:香..
阅读:10652时间:2011-05-04
在中医看来,人的健康和气候、外界环境的变化有密切关系,秋天气候干燥,对人的新陈代谢会产生很大影响,如果不注意很容易患病。在秋阳暴晒的天气,刚经受过夏天酷暑“折磨”的人的体质,在初秋就受到酷暑和秋季干燥天气的夹击,因此很容易致病。秋天气候干燥很容易患病人们常会出现阴虚..
阅读:10778时间:2011-05-04
许多老年人对秋季进补存在认识误区,即只重视进补而忽略了体内的循环流通。医学专家发现:很多老年人需要的不是“补”,而是“通”,只要体内通畅,平时食物中的营养基本可以满足身体的需要,不讲科学地盲目进补,往往适得其反,损害健康。人体内的各种管道,包括消化道、排泄..
阅读:10792时间:2011-05-04
秋燥时节,人们往往容易出现低热、咽干、便秘等上火症状,中医专家建议,可用针灸、按摩、拔罐等方法来“灭火”。如果上火的症状较轻,最简单的办法是用“皮肤针”在大椎、曲池、合谷、曲泽等穴位敲打,直到穴位出现淡血色,可以起到较好的去火效果。如果上火症状较重,可以采..
阅读:10687时间:2011-05-04
秋季干燥,喉咙干涩不畅的现象常见。此时,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泡服胖大海。甚至有人长期把胖大海当茶叶喝,把它当成了保护嗓子的一个“妙方”。其实,胖大海也属药品,具有特殊的药性,长期这样做往往适得其反,还可能引起诸多不良反应,造成腹泻、饮食减少等不适,甚至出现消瘦等副作..
阅读:10743时间:2011-05-04
防运动拉伤 因为人的肌肉和韧带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会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黏滞性增加,伸展度降低,关节的活动幅度减少,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指挥能力下降,锻炼前若不充分做好准备活动,会引起关节韧带拉伤、肌肉损伤等。准备活动的时间和内容可因人而异,一般以身体发热为宜。防受凉感冒 秋日清晨..
阅读:10568时间:2011-05-04
人们从难耐的盛夏走进了“多事”的秋天,只要在以下方面多加防范,我们就会平安无事地度过金色的秋天。防肺疾 中医认为初秋燥气滋蔓,湿气未退,湿邪燥邪合并,易伤人肺气,极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等。中医有清热润肺之法,可用麦冬30g、菊花15g ,煎水代茶饮用。有养阴润肺..
阅读:10666时间:2011-04-17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立秋一到,气候虽然早晚凉爽,但仍有秋老虎肆虐,故人极易倦怠、乏力、纳呆等。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此时进补十分必要。但进补不可乱补,应注意八忌: 一忌无病乱补。无病乱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
阅读:10631时间:2011-04-17
进入秋季,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随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养生保健尤要注意衣食住行的调节。衣俗话说,春捂秋冻。除早、晚气候稍凉需添衣服外,一般不宜过快地增添衣服,适当冻冻,可提高皮肤和鼻粘膜的耐寒力,对安度冬季有益。但是,冻要冻得有度,倘若秋末气候凉寒,则应及时添加衣服。特别是重病、..
阅读:10743时间:2011-04-17
炎炎夏日过后迎来了阵阵凉爽秋意,在这秋风送爽的日子里,却有许多人到医院就诊,因为人们在夏季过多的发汗之后,身体各组织均感水分不足,如受风凉,易引起头痛、流泪、咽干、鼻塞、咳嗽、胃痛、关节痛等一系列症状,甚至使旧病复发或诱发新病,主要表现为乏力、萎靡、精神不能集中、咽喉及皮肤干..
阅读:10624时间:2011-04-17
天气转冷后,肾最易受寒气侵袭,从而导致人体气血郁结,心、肝受影响,大脑供血不足,就会出现记忆力衰退、掉发、头晕目眩、失眠等相关症状。此外,在秋冬季节,许多人喜食油腻食品,导致肝脏过分劳累,不能保证大脑供血,也会影响记忆力。专家建议在日常生活中多晒太阳,房间多通风,在含氧量充足..
阅读:10638时间:2011-04-17
秋天,秋风阵阵,地气萧杀,有时高温闷热,有时又秋雨连绵,阴霾闷湿。在如此剧烈变化的环境中,身体偶有不适,就易患上“秋季气象过敏症”,表现为:困倦乏力,纳差腹胀,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头晕目眩,心悸多汗,易激动、多焦虑,并伴有旧伤痛发作等等。现代医学已证实,单种致病因..
阅读:10638时间:2011-04-17
秋季是关节炎的始发期,很多人的关节在这时开始怕冷,怕风,还疼痛,甚至刺疼。气候转变是关节炎发作的主要原因,其中骨关节病一遇到冷气,就会着凉,关节有刺痛感;而痛风性关节炎一遇到关节受热,使关节周围的温度过高,而引起疼痛。另外,“老寒腿”说的是老年人一遇到空气变寒,膝关..
阅读:10694时间:2011-04-17
“烂嘴角”,医学上称之为口角炎,表现为口角潮红、起疱、皲裂、糜烂、结痂、脱屑等。患者张口易出血,连吃饭说话都受影响。秋季是小儿口角炎的高发季节,家长应了解口角炎发生的原因,积极预防。口角炎的诱发因素,首先是缺乏新鲜蔬菜和水果。孩子从膳食中摄取的维生素减少,容易导致维..
阅读:10687时间:2011-04-17
入秋后,由于传统“春捂秋冻”的说法,许多人并不太重视保暖,一些免疫力较差的老年人和儿童就很容易在此时患上呼吸道疾病。专家建议,入秋时不宜盲目“秋冻”,应该对秋季呼吸道疾病给予充分的重视。入秋后由于气温下降较快,遇到冷空气时,人体鼻咽部黏膜上的血管扩张,黏膜..
阅读:10638时间:2011-04-17
一场秋雨一场寒。几场秋雨过后,气温便由热逐渐变凉,这时候也正是感染性神经根炎的高发季节,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医学认为,感染性神经根炎是一种由各种病毒感染,尤其是肠道病毒感染后引起的神经变态反应,属于感染免疫性疾病。当然,过度疲劳、受寒着凉、赤脚涉水等也与该病的发生有着密切..
阅读:10519时间:2011-04-17
秋季是婴幼儿腹泻的多发季节,其中多为饮食不注意而导致肠胃功能紊乱而导致腹泻。对于这类腹泻患儿,单纯使用助消化药是不够的,应采用中医中药疗法,往往可获得事半功倍的疗效。中医讲究辨证治疗,对于不同的腹泻要采取不同的药物。因为过食生冷,感受风寒引起的腹泻,中医称为寒泻,其症状是发烧..
阅读:10491时间:2011-04-17
又值夏秋交替之际,温差较大,容易发生感冒。因为天气干燥,所以秋季感冒时,容易出现头痛、口鼻发干、咽喉燥痛、咳嗽无痰或痰少而黏,严重时出现痰中带血等症状。中医认为是燥邪所致,再加上目前人们体质上往往郁火明显,火与燥结合,加重病情。因此,大家在选用治疗秋燥感冒药物的时候应该有针对..
阅读:10533时间:2011-04-17
秋天人们会出现鼻燥、唇干、咽痛等秋燥的症状。专家提醒,如果总是眼干难受、口干发燥,则要当心干燥综合征,这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必须由医生治疗。一、口干舌燥是秋燥的表现天气凉热不定,有的人总觉得浑身不舒服:口干舌燥,喝水也不感到滋润。有时候鼻腔有干燥感,一不小心还出血。喉..
阅读:10533时间:2011-04-17
入秋以后,气候渐凉,是胃病的多发与复发季节。传统医学认为,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护不当,不注意饮食和生活规律,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而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或使原来的胃病加重。 那么,秋季如何护胃呢?这就要重“五养”。保暖护养。秋凉之后,昼夜温差变化..
阅读:10638时间:2011-04-17
秋季是一年中由热向冷的过渡季节,气温变化较大,空气湿度偏小,“肃杀之气”易侵入机体,所以古人称秋季是个“多病”的时节。秋燥最常见这个季节,能少说话就少说两句,别老“夸夸其谈,口若悬河”。别小看了这一点,它也能防燥呢。所谓秋燥,就是指因空气干冷而引..
阅读:10568时间:2011-04-17
补钙是近年来最热门的话题,人们从各种宣传中已经明白钙在人体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意识地进行补钙,这将有利于全面提高国人的身体素质。 “补钙是常识,怎样补就是知识!”如果不了解对钙源的吸收和利用机制,对补钙知识了解甚少,人很容易走入补钙的误区。季节交替,气候变化..
阅读:10659时间:2011-04-17
秋季是一个从炎夏向寒冬过渡的季节,是人们抵抗力相对较弱的时候,因此,在秋季应该多吃一些能够增强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的食品;同时秋天气候又比较干燥,人们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口、鼻、皮肤等部位干燥感,故应吃些生津养阴滋润多汁的食品,少吃辛辣、煎炸食品。百合:百合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
阅读:10750时间:2011-04-17
进入秋季后,人们的胃口随着气温的下降逐渐好转起来,再加上许多地方都有“贴秋膘”的习俗,因此,一到秋天,许多人就张罗着吃各种各样的食物进补了。其实,进补没必要操之过急。秋季的确非常有必要进补,合理进补不仅可以弥补夏季的过度消耗,还能增强人体对寒冷天气的适应能力,为平安..
阅读:10729时间:2011-04-17
在秋季来临之际,为了让您远离秋燥的困扰,特推荐几则以百合为主制成的“抗燥”药膳,您不妨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食用。百合粥:取百合30克,洗净切碎,糯米50克,加水400毫升,同煮至米烂汤稠,加冰糖适量,早晚温热服食。此粥具有润肺止咳、宁心安神的作用,适合秋燥所致的皮肤干燥、心烦..
阅读:10743时间:2011-04-17
立秋后,天气转凉,人体的生理活动亦随着变化,在这气候转变的季节,适当平补显得十分重要。秋季又名金秋,是肺、脾、肾虚弱者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尤其是支气管炎、哮喘病患者好发病的季节,故应适当多进补点利肺、补脾肾、益气血的食品;健康者也须要增加营养食品来补充暑期消耗的体力。这就是通..
阅读:10687时间:2011-04-17
据专家介绍,秋季阳气由升浮逐渐趋于沉降,生理功能趋于平静,阳气逐渐衰退,气候也渐凉,是老年人易发病的时节。因此,老年人应注意秋季养生之道,包括以下几点:饮食据专家介绍,老年人应遵循秋季的变化规律,科学调整饮食,既要补充夏季的消耗,又要避免胃肠负荷过重,并要为过冬做好准备。据记..
阅读:10918时间:2011-04-10
新鲜莲子刚刚上市,市场供应丰富,秋天多吃莲子益处不少。 莲子为睡莲科植物莲成熟的种子,是常见的滋补之品,有很好的滋补作用,一般家庭都制作过冰糖莲子汤、银耳莲子羹,或用它制作过八宝粥;古人认为经常服食..
阅读:10771时间:2011-04-15
夏秋交替之季,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特别是体虚者。粥是此时调节脾胃最好的饮食,立秋后早晨喝碗粥,既可泻秋凉,又能防秋燥。 秋季最适宜的粥是玉米面红薯粥。玉米面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物质,红薯有祛病延年功效。具体做法是:将玉米面100克,先用凉水调成糊状,待水烧开后放入,然后将切..
阅读:10652时间:2011-04-15
夏秋交替之际,很多市民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体虚者尤其如此。王东旭主任介绍,粥和汤是此时调节脾胃最好的饮食。秋后早晨喝碗粥或汤,还能防秋燥。王主任向广大市民推荐立秋养生第一汤“白银汤”。立秋后,人们对自身的保健更加注意了,因为很多疾病都会从秋后复发,医学界形象地称..
阅读:10652时间:2011-04-15
立秋过后,天气依然以闷热为主,所谓“秋老虎”说的就是这段时间。这时起,饮食应该开始慢慢过渡,为迎接秋冬的寒冷打好基础。夏季主“长”,秋季主“收”,现在开始,饮食上应该注意三大要点。吃蜜不吃姜蜂蜜有润肺养肺的作用,而秋季需要的就是固护肺阴。另一方面..
阅读:10757时间:2011-04-15
盛夏余炎未消、酷暑不减,2009年的立秋飞速而至。季节交替中,早晚已渐凉爽,但白天仍有秋老虎肆虐,故人极易疲倦、乏力,情绪倦怠,加之与夏季的清淡截然不同的饮食,会陡然增加消化系统及肾脏的负担。为此,提醒您,“多事之秋”更要注意健康功课。 职场调查 调查立秋五脏六腑易受损中..
阅读:10610时间:2011-04-15
随着天气的渐渐转凉,大多数人都喜食肉类食物以增加营养,滋补身体,维持身体内部的平衡,以抵抗将来的严冬的寒冷。这时多吃一些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的食品,对于身体是大有好处的。现已进入晚秋,天气逐向寒冷过度,有些人脾胃虚寒,消受不了大鱼大肉,是不是该选用些素食进补呢?以下四种..
阅读:10624时间:2011-04-15
古人云:春吃花、夏吃叶、秋吃果、冬吃根。“根菜”相比其他蔬菜,农药残留量往往较低,更安全些。而且在秋冬季节,应季的根菜大量上市,既新鲜,又价廉,还耐储藏,因此秋冬季节是吃根菜的好时候。接下来让我们了解一下常见根菜的营养。萝卜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一年不用医生..
阅读:10694时间:2011-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