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取穴方法。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找穴时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关节沿胫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头阻挡为止,指尖处即为此穴)。
2、简易找法。
从下往上触摸小腿的外侧,左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之处,还有另一凸块(腓骨小头)。这两块凸骨以线连结,以此线为底边向下作一正三角形。而此正三角形的顶点,正是足三里穴。
3、生理解剖。
在胫骨前肌,趾长伸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为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分布处,深层当腓深神经。
4、主治。
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泻、便秘、痢疾、疳积、癫狂、中风、脚气、水肿、下肢不遂、心悸、气短、虚劳赢瘦。此穴主治甚广,为全身强壮要穴之一,能调节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有防病保健作用。
5、在神经系统方面。
可促进脑细胞机能的恢复,提高大脑皮层细胞的工作能力。
6、在循环系统、血液系统方面。
可以改善心功能,调节心律,增加红细胞、白细胞、血色素和血糖量。
7、在内分泌系统方面。
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有双向性良性调节作用,提高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
1、足三里温和灸。
将艾卷点燃后,靠近足三里穴熏烤,艾卷距穴位约3厘米,如局部有温热舒适感觉,就固定不动,每次灸10~15分钟,以灸至局部稍有红晕为度,隔日施灸1次,每月灸10次。
2、足三里瘢痕灸。
将艾绒(艾条去其外包装纸即是)捏成麦粒或黄豆大小的圆锥形艾炷,置于穴位上,用香从顶尖轻轻接触点着,当艾炷将要燃尽,皮肤感到灼热时,迅速将其按灭,同时用左手拇指、食指、中指按摩穴位周围,以减轻疼痛。每次3~5壮(炷)。只要灸几次,再灸就不会感觉太痛。初灸之后,皮肤局部会变黑、变硬、结痂,下次再灸就在硬痂上施灸。如果有水疱,可以按压排出液体再灸;如果痂皮脱落,可以用敷料覆盖,等结痂后再灸。
1、感冒灸法。
对风寒感冒,有疏风散寒,调和营卫,解表宣肺之功效。取督脉、足太阳、阳明经腧穴,如风池、风门、大椎、肺俞、列缺、孔最、合谷等,每穴每次次灸25分钟,每日l次。在本病流行季节,每日灸风门或足三里,有预防作用。
2、咳嗽灸法。
可健脾燥湿,理气化痰。取背俞穴及任脉、督脉、太阳经腧穴,如肺俞、膏肓、天突、风门、云门、膻中、太渊、丰隆等。用温灸,每日1次,5~7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7日。
3、哮喘灸法。
可健脾益气,培土生金,平喘降逆。取背俞和任脉、督脉、阳明经腧穴,如肺俞、定喘、天突、风门、气海、脾俞、。肾俞、太渊、太溪、足三里等。每日1次,5~7次为1个疗程。
4、中风灸法。
可益气固脱,回阳救逆;或开窍熄风,调畅气血;或散风祛邪,通经活络。取督脉、任脉、阳明经及少阴经腧穴,如百会、太冲、神阙、关元、气海、人中、风池、足三里、丰隆等。
预防中风,用艾炷瘢痕灸,取足三里或绝骨;用温灸,取足三里、关元、气海、百会、涌泉。每次2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5、胃痛灸法。可调中和胃,理气消食。取任脉、足阳明经、背俞穴,如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梁门、胃俞、脾俞、商丘等。每日温灸。
6、腹痛灸法。
可温中健脾,消食化滞。取背俞穴、任脉、足阳明经穴,如中脘、神阙、天枢、关元、脾俞、胃俞等。
7、泄泻灸治。
可温中散寒,清热利湿,疏肝健脾,消食导滞及温补脾胃。取俞募穴、任脉、阳明经、太阳经腧穴,如天枢、中脘、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脾俞、章门、肾俞、大横、神阙等。
8、癃闭灸治。
可清湿热,利水道,补肾温阳通窍。取俞募穴、任脉、太阴经和太阳经腧穴,如肾俞、三焦俞、中极、膀胱俞、三阴交、神阙、委阳、关元等。
9、腰痛灸治。
可祛寒通经活络。取足太阳、督脉经穴,如肾俞、腰阳关、委中、昆仑、人中、命门、志室、太溪等。
10、阳痿灸治。
可温补肾阳。取任脉、督脉和太阳经穴,如肾俞、命门、关元、中极、三阴交、气海、然谷等。
11痹证灸治。
可祛风利湿散寒,泄热通经,调和气血。取病变相应经脉腧穴。如曲池、阳陵泉、腰阳关、环跳、大椎、风市、昆仑、肩髃、阳池、外关、悬钟、犊鼻、足三里、解溪等。
12肩凝症灸治。
可祛风散寒利湿,活血通络止痛。取阳明、少阳、太阳经腧穴,如阿是穴、肩髃、肩髎、秉风、尺泽、风池、曲池、养老等。
13、颈椎综合征灸治。
可祛风散寒,活血祛瘀。多取督脉及病变局部腧穴,如阿是穴、大椎、风池、肩髃、尺泽、大杼、后溪等。
14、坐骨神经痛灸治。
可温经通络,祛风散寒利湿。取足三阴经和腰骶腧穴,如阿是穴(病变压痛点)、八髎、秩边、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昆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