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防治工作对宝宝健康成长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做到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防治呢?告诉大家一些基本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防治办法。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为一种获得性疾病,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肠黏膜损害,使之缺血、缺氧的因素,导致小肠、结肠发生弥漫性或局部坏死的一种疾病。主要在早产儿或患病的新生儿中发生,以腹胀,便血为主要症状,其特征为肠黏膜甚至为肠深层的坏死,最常发生在回肠远端和结肠近端,小肠很少受累,腹部X线平片部分肠壁囊样积气为特点,本症是新生儿消化系统极为严重的疾病。
病因
1.肠道供血不足
如新生儿窒息、肺透明膜病、脐动脉插管、红细胞增多症、低血压、休克等。
2.饮食因素
如高渗乳汁或高渗药物溶液可损伤肠黏膜,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有利于细菌生长和碳水化合物发酵产生氢气。
3.细菌感染
如大肠杆菌、克雷白杆菌、绿脓杆菌、沙门氏菌、梭状芽胞杆菌等过度繁殖,侵入肠黏膜造成损伤,或引起败血症及感染中毒性休克加重肠道损伤。
临床表现
男婴多于女婴,以散发病例为主,无明显季节性,出生后胎粪正常,常在生后2~3周内发病,以2~10天为高峰,在新生儿腹泻流行时NEC也可呈小流行,流行时无性别,年龄和季节的差别。
1.腹胀和肠鸣音减弱
患儿先有胃排空延迟,胃潴留,随后出现腹胀,轻者仅有腹胀,严重病例症状迅速加重,腹胀如鼓,肠鸣音减弱,甚至消失,早产儿NEC腹胀不典型,腹胀和肠鸣音减弱是NEC较早出现的症状,对高危患儿要随时观察腹胀和肠鸣音次数的变化。
2.呕吐
患儿常出现呕吐,呕吐物可呈咖啡样或带胆汁,部分患儿无呕吐,但胃内可抽出含咖啡或胆汁样胃内容物。
3.腹泻和血便
开始时为水样便,每天5~6次至10余次不等,1~2天后为血样便,可为鲜血,果酱样或黑便,有些病例可无腹泻和肉眼血便,仅有大便隐血阳性。
4.全身症状
NEC患儿常有反应差,神萎,拒食,严重者面色苍白或青灰,四肢厥冷,休克,酸中毒,黄疸加重,早产儿易发生反复呼吸暂停,心律减慢,体温正常或有低热,或体温不升。
护理要点
(1)对禁食7~14d,恢复喂养从水开始逐渐增加奶量及浓度。
(2)促进患儿的舒适,防止腹胀、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感染。
(3)做好并发症的观察,及时发现早期征象。
(4)做好病情解释,使家长积极配合治疗。
护理措施针对患儿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1)感染的预防:维持患儿体温正常,无坏死性肠炎的症状和体征,如:胃引流液增多、严重腹胀、呼吸暂停、昏睡、苍白或休克症状、血糖不稳定、大便隐血或肉眼血便等。
①将患儿安置在适宜的床单元,保持室温在22~24℃,相对湿度55%~65%。
②密切观察体温变化,4h测量体温1次,并记录体温曲线。
③体温高于38℃,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
④每个班次测量腹围1次,观察有无腹胀及有无肠鸣音;观察胃液残留量及引流液的性状。
⑤腹胀明显者行胃肠减压,插胃管进行间歇性低压抽吸。
⑥遵医嘱禁食7~14d,胃肠减压期间做好口腔护理;腹泻患儿注意臀部护理,每次便后用温水洗净臀部,涂护臀霜等,减少大便对皮肤的刺激,保持臀部皮肤的完整性,预防臀红。
⑦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控制感染。
⑧严格记录患儿24h液体出入量。
⑨持续心电监护,每小时评估小儿皮肤颜色,注意观察患儿有无苍白、昏睡及休克的症状及体征。
⑩监测有关的实验室检查,血、便常规、大便隐血试验、血气、血糖等异常情况及时汇报医生。因存在严重败血症的危险,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2)促进患儿的舒适感:住院期间患儿腹胀不明显,疼痛可以忍受,常处于安静状态。
①仔细观察患儿腹部饱满度,腹胀消退情况及引流物的颜色、性状和量,以及小儿的精神反应。
②对烦躁哭闹的患儿给予镇静药。
③如患儿腹胀明显立即行胃肠减压,做好胃肠减压护理。
④注意避免拥抱婴儿及触摸腹部,腹胀时不要包尿布或让患儿俯卧,避免碰压腹部,可取侧卧位。
⑤保持室内安静,护理操作集中进行,避免不必要的操作,尽量减少对患儿的刺激。
(3)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由于禁食、胃肠引流、液体丢失过多及补充不足可导致水及电解质紊乱,住院期间保持患儿出入量平衡,体重稳定。
①严格记录患儿24h出入量:准确记录出入量,称量尿布重量、测引流量和呕吐物的量;按医嘱输液,合理安排补液速度和预估补液量,保证出入量平衡。
②监测体重变化:每天同一时间同一体重秤测量体重,在体温单上绘制体重曲线,体重下降每天最多不超过体重的1%~2%,早产儿最多不下降体重的15%~20%,足月儿最多不下降体重的5%~10%。
③评估患儿不显性失水的情况,例如早产儿、光疗的患儿、辐射暖箱的患儿、体温升高的患儿不显性失水明显增加,遵医嘱补液量一般酌情增加,例如光疗的患儿一般增加20%—30%,辐射暖箱的患儿一般增加20%~50%。
④减少患儿不显性失水的方法: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22~24℃,相对湿度55%~65%;使用新生儿暖箱,防护罩,或用保鲜膜覆盖在辐射式暖箱上,保持局部环境的适宜湿度;防止蒸发、辐射、传导、对流造成的水分丢失。
⑤监测大便情况:仔细观察,记录大便的次数、性质、颜色及量,了解大便变化过程。及时,正确留取大便标本送检。
⑥观察尿量和尿的颜色,监测尿的比重:每天尿量不少于1~3ml/kg,尿比重为1.008~1.012。
⑦每2~4h观察皮肤黏膜及囟门:保持皮肤弹性好,黏膜湿润,囟门张力正常。
⑧补液的护理: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保持药物及液体及时进入,并根据病情调节点滴速度。
(4)加强营养支持:满足机体需要量,体重保持稳定或增加(每天增加15~30g),能耐受静脉补充必要的营养。
①禁食期间给予静脉补充必要的营养,监测血电解质及有关的生化指标。
②测定胃液引流量,监测肠鸣音,并按医嘱进行补充。
③每天监测体重变化,每天同一时间用同一体重秤测量体重。
④过早进食可使症状复发。恢复期特别要注意食物的种类和性质,从流质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新生儿患者恢复喂养从水开始,再喂稀释的奶,逐渐增加奶量和浓度。禁食较久者在控制败血症的基础上给予静脉高营养液。
(5)预防并发症:腹膜炎、肠穿孔,减轻消化道负担,促进其恢复正常功能,住院期间不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①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肠梗阻、肠穿孔、肠出血的早期症状:发现有严重腹胀、引流液增多、血便、频发呼吸暂停等症状或体征时,应立即与医生取得联系。
②当患儿面色苍白或有休克的症状及体征,心率过快或过缓、血压下降、末梢循环衰竭时,立即通知医生组织抢救,应迅速补充有效循环量,改善微循环,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
③观察患儿有无凝血障碍的表现:皮肤是否有瘀斑、注射部位是否有渗血、有无呕血、便血、血尿等凝血障碍等表现;监测凝血因子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有异常时及时汇报医生。
④监测腹膜炎的症状和体征:如腹肌紧张、心动过缓、体温过低,注意观察腹部情况,必要时每小时测量腹围,每2h测量体温。
⑤避免恢复进食过早,减轻消化道负担,促进其恢复正常功能。禁食较久者在控制败血症的基础上给予静脉高营养液,补充热量及营养。
做好防护治,让宝宝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