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呈纵椭圆形,胎本纵轴与母体纵轴一致。在宫底部可触到圆而硬、按压有时有浮球感的胎头;在耻骨联合上方可触到不规则、软而宽的胎臀,胎心在脐左(或右)上方听得最清楚。肛门检查时,可触及软而不规则的胎臀或触到胎足、胎膝。若胎臀位置高,肛查不能确定时,需行阴道检查。阴道检查时,了解宫颈扩张程度及有无脐带脱垂。若胎膜已破可直接触到胎臀、外生殖器及肛门,此时应注意与颜面相鉴别。若为胎臀,可触及肛门与两坐骨结节连在一条直线上,手指放入肛门内有环状括约肌收缩感,取出手指可见有胎粪。
应用上述矫正方法无效者,于妊娠32~34周时,可行外倒转术,因有发生胎盘早剥、脐带缠绕等严重并发症的可能,应用时要慎重,术前半小时口服舒喘灵4.8mg。
行外倒转术时,最好在B型超声监测下进行。孕妇平卧,露出腹壁。查清胎位,听胎心率。步骤包括松动胎先露部(两手插入先露部下方向上提拉,使之松动),转胎(两手把握胎儿两端,一手将胎头沿胎儿腹侧轻轻向骨盆入口推移,另手将胎臀上推,与推胎头动作配合,直至转为头先露)。动作应轻柔,间断进行。
B超检查可获得要检脏器的切面图像,可直接进行直观的形态观察,可以清晰地显示胆囊和胆管的结构,甚至可以看到管径只有1~2mm的肝内胆管,根据自动测量数据字符显示,可以提供胆囊和胆管口径的大小、管壁的厚度,以及病变部位的大小等客观数据。因此,B超检查在胆道疾病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B超已成为临床上检查胆道疾病最常用的方法。应用此方法确诊胆囊结石、胆囊炎症、肿瘤、寄生虫等,而且对黄疸病人的鉴别诊断也有较高的诊断正确率。
宫腔即子宫的空间,也叫做子宫。子宫是单个的肌性器官,主要由平滑肌构成,壁厚腔小,富于扩展性。其形状、大小、位置及结构,随年龄不同而异,并受月经周期和妊娠的影响而改变。成年人子宫重约50g,长约7到8cm,宽约4到5cm,厚约2到3cm,宫腔容量约5ml!
子宫的位置平时受周围器官,尤其是受膀胱和直肠充盈度的影响而稍有改变。当膀胱充盈而直肠空虚时,子宫底向后上方移动,子宫体的倾斜度变小。当膀胱完全充盈时,子宫底可伸向骶骨,甚至子宫前屈也可消失。反之,直肠充盈而膀胱空虚时,子宫则稍向前下方移动,子宫多呈前屈位,子宫位于膀胱的上方。当膀胱和直肠都充盈时,子宫便稍向上移动并伸直。
胎头取半俯屈状态以枕额径进入骨盆入口,由于枕额径大于骨盆入口前后径,胎头矢状缝坐落在骨盆入口右斜径上,胎头枕骨在骨盆左前方。经产妇多在分娩开始后胎头衔接,部分初产妇在预产期前1~2周内胎头衔接。若初产妇已临产而胎头仍未衔接,应警惕存在头盆不称。
妊娠28周以前,由于羊水相对较多,胎宝宝又比较小,在子宫内活动范围较大,所以位置不容易固定。妊娠32周以后,宝宝生长迅速,羊水相对减少,此时胎宝宝的姿势和位置相对固定。所以在孕32周以后,如果宝宝还是“胎位不正”就基本上等于确定了,当然也不排除极少数胎宝宝来个“意外之举”。所以胎位不正最合适的纠正时间为孕30-32周之间。在妊娠7个月以前,胎位不正还可能转正。如果妊娠8个月,胎位仍未转正,就需要矫正胎位了。
事实上,由以上胎位不正的造成因素可以知道,胎位不正可以说是无法预防的。不过,或许可以经由一些方法来矫正胎位。我们最常建议尝试的就是在七八个月之后,在家中施行膝胸卧式运动,经常做可以帮助胎位早日转正。方法是:
(1)在床上,采跪伏姿势,两手贴住床面,脸侧贴床面,双腿分开与肩同宽。
(2)胸与肩尽量贴近床面。
(3)双膝弯曲,大腿与地面垂直。
(4)维持此姿势约2分钟,慢慢适应后可逐渐增加至5分钟,10分钟,每日做两至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