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中我们可以了解,人体内部脏器的疾病是可以通过外在表现出来的,内脏可以与肌肤互为表里。所以当我们脏腑失调时,能一般都能在外在表现上看出来。
小儿疳积多表现为小儿的饮食异常,食欲不振,少食纳呆。临床上有形体消瘦,重者干枯羸瘦,大便干稀不调,腹胀,面色不华,毛发稀疏枯黄,烦躁不宁或萎靡不振,揉眉擦眼,吮指,磨牙等表现。一般情况下,小儿疳积的手指肚会有发黄的表现,若刺下去,可以挤出黄水。
2.1、积滞伤脾(积滞):面黄肌瘦,神疲纳呆,腹痛胀满拒按,呕吐酸馊食物或溢奶,口有酸臭味,烦躁哭闹,夜眠不安,可伴身热,小便混浊如米泔,舌质红,苔厚腻,脉弦滑或滑数,指纹紫滞。
2.2、脾胃虚损(疳证):面色萎黄或白,毛发枯黄稀疏,骨瘦如柴,精神萎靡,困倦无力,四肢不温,食纳量少,腹部凹陷,发育迟缓,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细弱无力,指纹色淡。
3.1、治疗原则:健脾和胃,消导积滞,补益气血。
3.2、手法处方:补脾经,揉板门,推四横纹,运内八卦,揉中脘,摩腹,按揉足三里,捏脊。
3.3、方义:补脾经,揉板门,揉中脘,运内八卦--健脾开胃,助运和中。其中运内八卦理气和中,与补脾经相配,一补一消,一守一行,既补益脾胃之气,又调理中焦气机,使全方补而不滞,消而不伤正,可保证中焦气机畅通。推四横纹,摩腹--理气消积,和中散聚。按揉足三里,捏脊--健脾补虚,其中捏脊取其调理脾胃,强壮身体,补益气血之功,本法为治疳积专用法之一。
1、哺乳不当,有些是母亲的原因,如果说完全是母亲的原因是不合理的。家人与社会皆有些关系。小孩一出生母亲喂养的乳汁是最好的食物最好的营养最好的母爱。母亲要在身体健康正常情况下喂乳小孩。如果母亲身体不好或用了某些不良药物,或与人生气后直接喂乳于小孩,或在炎热的夏天,在阳光下劳动力或走的时间较长,乳汁会随温度升高而发生变化。有些太阳气或暑气入乳汁中。
2、冷忺料的过多食用。冷食很容易伤害脾胃。不正常零食。有些小孩零食有化学添加物。或过用寒凉药物皆会影响小孩食欲。
3、现代空调的使用。屋子里很容易保留与培养病毒与细菌。还有室内有过多的化学气味。这些不自然的东西对小孩的生长是有害的。也会伤害到脾胃。
4、外感病没治好潜伏下的邪气。无论是外感,是热,是寒。治不彻底。皆会伏下邪气,留于脏腑经络间。其去邪不利,又反复感病,积而得疳疾。临床常见。
1、忌硬、粗、生。婴幼儿咀嚼和消化机能尚未发育完善,消化能力较弱,不能充分消化吸收营养,因此,供给的辅食或饮食应软、细、熟,如将蔬菜挤出菜汁、切成菜泥,瘦肉切成肉末等。
2、忌咀嚼喂养。有些家长喂养婴儿时,习惯于先将食物放在自己嘴里咀嚼,再吐在小勺里或口对口喂养,这样做的目的是怕孩子嚼不烂,想帮帮忙。其实,这样做反而不利于婴幼儿消化机能的成熟。如果能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消化程度选择食物,烹调时做到细、软、烂,婴儿虽然没有牙齿或牙齿未长齐,咀嚼能力差,仍是能够消化的。
3、忌饮食单调。婴幼儿对单调食物容易发生厌倦。为了增进婴幼儿的食欲和避免偏食,保持充分合理的营养,在可能口瘀情况下,应使食物品种丰富多样,色、香、味俱全,主食粗细交替,辅食荤素搭配,每天加1-2次点心。这样,既可以增进孩子的食欲,又可达到平衡膳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