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任性时家长的态度如何,家长是否注意孩子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等等,这是关系到孩子是否任性的重要原因。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独生子女比例的增加,不少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孩子想怎么着就怎么着,缺乏行为规范和自我约束意识。还有的家长对孩子在知识方面要求严格,而在个性品质、行为习惯、社会适应性等方面没有要求,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的教养方式必然会造成幼儿的消极创造性行为。
孩子2岁以后,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主观意识越来越强,喜欢说“不”、“我就要”。这表明孩子已经进入“执拗敏感期”,这不能说是坏脾气。他只是不想再像以前那样,事事都要依靠你:穿衣服、吃饭、到外面去玩都要听从你的安排。他开始有自己的独立愿望,以为(当然这个年龄的孩子还只是无意识地以为)什么事情都可以自己做了,不需要再求助于人。而且,他希望别人也能知道这一点,但往往很多想法和行为会与成人的主张产生冲突。他们的思维发展能力有限,无法去分析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这个时候,他会非常委屈、失望,语言表达能力又不够,只会用哭闹来表示反抗。
对于没有经历过很多事的宝宝来说他们的情绪控制能力还很弱,一旦感到不满,就会毫无掩饰地表现出来。吵嚷、哭闹通常是他们主要的宣泄方式。而父母们就认为这是孩子们在无理取闹,是他们叛逆的表现,于是便去制止和反对他们,从而导致了宝宝的反抗行为。多带孩子到游乐场玩,让他学会排队买票、排队上滑梯、按秩序上,等前面的滑下后自己才开始滑,学会同不认识的小朋友一起玩耍。
对成人的要求采取背道而驰的作法,如当你叫他安静时,他反而高声尖叫起来。这种固执任性行为一旦演变为习惯,可能会形成否定一切,进而反对所有他人提出的意见,虽然他自己并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坚持要特定的某一件东西,即使是外表相同的也不要;坚持要穿某件衣服某双鞋,即使不符合季节;想要做的事坚决要做到,否则就大哭大闹;在公共场合坐地耍赖、打人。
父母不妨经常潜移默化地告诉孩子,真正聪明的人常常以退为进。如果两个小朋友都想玩那个玩具,并且争抢起来的话,最后反而谁都玩不上。不如大家轮流玩,不但可以更早玩,而且大家还可以商量出更有趣的玩法。
对于比较固执,有主见的孩子,就不必再强调让他争第一的概念,而是在孩子4岁以前就让他逐渐学会谦让。
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妈妈多会出于从小养成好习惯的考虑,立刻训斥并阻止孩子。当然,如果孩子的固执给自己或他人造成危害的话,有必要适时阻止。但是,如果妈妈仅仅是觉得孩子的行为是无理取闹就强加阻拦的话,是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性的。因此,即使孩子不可理喻地耍脾气,也不能一味呵斥他。最好的办法是对他的无理要求置之不理,而对他有积极意义的坚持要毫无保留的予以表扬。如果孩子小时候不能表达自己的主见,等到了对自我产生困惑的青春期或成年后,他可能就会因为情绪不能自控而出问题。因此,在孩子表现固执的时候,最好能在最大限度地尊重孩子的自律性和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加以处理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