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糖友降糖别太心急,当心低血糖!糖尿病的明显特点是高血糖,于是很多患者都以降低血糖为治疗目的。一味地降糖会出现反作用,比如低血糖,其危害甚至比高血糖还大。因此,糖友降糖不要太心急,要避免出现低血糖。
一、认识血糖:
可凡事皆需有个度,医学更是如此。血糖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东西,它是人体最直接、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以大脑为例,正常脑组织储存的能量仅能维持数分钟脑功能的需求,大脑的正常运转几乎完全依赖于血液循环源源不断提供的葡萄糖。
高血糖的威胁一旦被矫枉过正,有可能会引发另一个更大的威胁——低血糖。它对人体的打击是巨大的,甚至是致命的。如果低血糖持续超过一定时间,就会导致脑组织不可逆的损伤。同样,低血糖也会影响心脏功能,诱发心律失常、心绞痛或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
二、低血糖的发生机制:
当各种原因导致血糖下降时,机体的自我调控系统会立即启动。由大脑司令中枢发出指令,命令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各种具有升糖作用的激素释放入血,胰岛素的分泌受到抑制,动员肝脏中储存的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并降低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最终使血糖水平回到正常。这期间,机体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低血糖反应,如软弱无力、面色苍白、冒冷汗、心慌、发抖、精神紧张、饥饿感等。
如果血糖过低、超出机体的调控范畴,又得不到及时的食物补充,脑组织长时间失去能量供应,会出现神志改变、行为异常、思维迟钝、意识模糊等中枢神经症状。如果情况进一步恶化,脑组织出现不可逆损伤,会导致意识丧失、惊厥、昏迷甚至死亡。
三、降糖不再是单一目标:
对于不同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肥胖患者、合并高血脂或高血糖患者,肾功能不全患者,应采取差异化的治疗方案,仅以单一的降低血糖为目标是无法满足患者个体化治疗需求的。
对老年和已经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来说,低血糖比高血糖的危害更加严重。低血糖的反复发生增加了糖尿病并发症风险,尤其是心血管风险。它最终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导致医疗花费增加。重度低血糖还与死亡率增高相关。因此,低血糖风险最小化是选择糖尿病治疗药物时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65岁以上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标准应该适当放松。因为65岁以上的很多老年患者肝肾功能状况不佳,特别是发生过心梗脑梗的人,更要注意规避低血糖的风险。要像重视高血糖那样重视低血糖,原先的治疗更强调血糖达标,但是事实证明并没有降低最终的患者死亡率。现在更强调个体化治疗,如果不安全,宁可不达标。
四、防治低血糖,口袋里常备一块糖:
在以高血糖为特点的糖尿病患者中,由于用药过多、进食过少、运动过量等诸多原因,低血糖事件常有发生。另外,由于过量饮酒和应用某些药物而导致低血糖的情况也并不鲜见。因此,正确识别和处理低血糖是每位糖尿病患者必须掌握的技能。当头晕、心悸、出汗、饥饿感等典型症状发生时,要立即饮用果汁、含糖饮料,或吃上几片面包或饼干,症状往往能迅速缓解。如果进食5分钟后症状改善不明显,应立即进食更多的糖分。
建议糖尿病患者随身携带方糖、饼干等食品。低血糖可能发作于任一时间、任一地点,这时候,口袋里的一粒糖果可能就是救命的灵丹妙药。
但是,如果出现严重的低血糖,比如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表现的,除了提供食物,还要争分夺秒地将患者送到医院诊治,及时静脉输注高浓度葡萄糖,千万不能耽搁。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患者已经出现昏迷,此时切忌经口喂食,以免发生呛咳和窒息。
大多数情况下,低血糖的狰狞面目不难辨认,但有时候,它的表现也有可能深藏不露、很不典型。患者也许并没有感到明显的心慌、出汗、饥饿感,却出现了头痛、烦躁,甚至突然情绪改变、言行怪异。这时,患者身边的家人、朋友一定要引起重视,如有条件应尽快利用便携式血糖仪进行现场测量,并第一时间送医院就诊。
五、引起低血糖的原因:
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血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自身因素:是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有缺陷,而且会逐渐衰退,而当前的口服降糖药物尚不能直接遏制这种功能性衰退,患者最后只能依赖每日补充外源胰岛素来控制血糖。
2、药物因素:有些降糖药会造成低血糖,低血糖与心脏缺血事件密切相关。出于对低血糖引发的各种并发症的担心,医生往往不敢加大降糖力度,患者也会因为害怕低血糖而不按医嘱服药。
3、违规用药:当前多数口服降糖药都对服药时间有严格要求,需要一天服用多次,且必须在餐前或餐后服用,由此带来的不便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依从性。有调查显示,2/3的糖尿病患者不能遵照医嘱服药,而患者治疗依从性对于提高血糖控制达标率是一个重要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