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身免疫反应破坏了胰岛细胞
大部分由于病毒感染等因素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破坏了胰岛细胞,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发病时患者年龄幼小,一旦确诊,需终身注射胰岛素。
2、生活环境因素改变
生活环境因素改变、长期摄取过多的能量和缺少运动是儿童期糖尿病发病率增高的重要原因。80%的糖尿病患者体重较标准体重超出20%以上。
当代青少年的高能量、高脂肪的饮食结构,超负荷的学习和缺少体育运动的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是2型糖尿病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的发病率不断增加的重要原因。
3、群体基因库的变化
糖尿病患者中带病生存者增多,造成群体基因库的变化,进而使儿童糖尿病的患病人数增加。
4、饮食中高脂肪
不少儿童的饮食中高脂肪、高热量的成分大增,直接造成身体脂肪的过度堆积,成为糖尿病发病率上升的主要诱因。
5、锻炼的机会减少
现在儿童户外活动与锻炼的机会大大减少,而运动不仅是良好的减肥手段,也是抵御糖尿病侵袭的有效方法,因为运动除本身可以消耗糖,使血糖降低外,还有利于胰岛素受体的增加。
1、胰岛素替代治疗
儿童1型糖尿病终身需用胰岛素治疗,根据胰岛素作用快慢及持续时间,胰岛素制剂可分长、中、短效。多主张两种胰岛素制剂同时应用和多次注射方法。
2、饮食治疗
蛋白质提供热卡占总热卡15%~20%左右,以动物蛋白为主;脂肪占30%左右,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余下全部热卡由碳水化合物供给。
3、运动治疗
运动是儿童正常生长和发育所必需的生活内容,运动对于糖尿病儿童更有重要意义。运动使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而加速葡萄糖的利用,有利于血糖的控制。
运动时肌肉所需能量主要是由脂肪酸代谢提供并动员肌糖原的分解,运动时能量的消耗比安静时增加数倍(7~40倍)。运动能促进心血管的功能,改变血浆中脂蛋白的成分,有利于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4、运动时饮食和胰岛素的调节
糖尿病病人运动时必须做好饮食和胰岛素的调节。运动前减少胰岛素的用量或加餐,并准备好食品以备出现低血糖时食用。
在运动前还可改变胰岛素注射的部位,运动时的肢体血流加速胰岛素吸收增快,可将胰岛素注射部位改为腹部。运动时还应保证体内有足量的胰岛素供给需要,防止运动时因胰岛素不足、脂肪分解增加,产生酮体。
5、糖尿病的监测
每天测血糖应成为糖尿病儿童治疗常规的一部分。用血糖仪每天测2~4次血糖,测餐前和餐后2h及睡前的血糖,三餐可以轮换测,血糖是调节胰岛素用量的根据。
1、学习了解糖尿病知识
学习了解糖尿病知识,包括饮食、运动、自我血糖监测、低血糖的简单处理等。
2、督促和监管儿童的饮食及运动
督促和监管儿童的饮食及运动,建立有规律的健康生活方式。
3、正确的治疗包括胰岛素注射和服药
监管儿童正确的治疗包括胰岛素注射和服药等,因儿童常存在逃避治疗的想法。
4、经常与患儿沟通
经常与患儿沟通,包括病情和学习、生活等方面。患儿在身体状况不佳时,精神上也非常脆弱,所以更需要家长更多地关爱但不是溺爱。儿童糖尿病控制好后可享受正常人的生活,包括结婚、生子、工作。
5、监测血糖或喂糖
发现儿童出冷汗、面色苍白、反应迟钝等要注意是否有低血糖情况,应及时监测血糖或喂糖水;发现儿童呼吸急促、恶心、呕吐、腹痛、神志改变等要注意有无酮症酸中毒,应及时送医院就诊;儿童外出游玩时要准备一些含糖食品,以便低血糖时应急;准备一张疾病说明卡,以便儿童在户外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得到及时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