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口腔溃疡是临床常见病,在有些人看来,这是个小病,有时不用管过几天就痊愈了。但对一些总是被本病缠上的患者来说可就不轻松了,因为口腔溃疡的存在,吃饭好遭罪,有时呼吸一下都可能很疼。如何帮口腔溃疡患者解除病痛之苦?下面这些方法有用——
心开窍于舌,其脉络小肠上布于舌;脾开窍于口,其脉络胃上行咽侧,连舌根,分布舌下。若过食辛辣炙煿,脾胃积热,或情志内郁,心阳亢盛,致心脾火热循经上冲,熏蒸口舌,热腐肌膜,即成口疮溃疡。
若素体蕴热,复受风热之邪,或口腔不洁,毒邪侵袭,外邪与脏腑之火相搏,损伤肌膜,亦可发为口疮。
素体阴虚或病后伤阴,或劳伤过度,心、脾、肾等脏阴液不足,虚火妄动,上炎口舌,灼腐肌膜而成本病。《寿世保元》说:“口疮连年不愈者,此虚火也。”虚火久羁,体虚遇劳,或外感后加重,则溃疡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禀赋阳虚,或过食寒凉、苦寒之品,或房劳损伤之气,致脾肾阳虚,温化失调,津液停滞,湿邪上泛口舌,寒湿困于肌膜则腐溃成疮。
总之,本病分虚与实、新与久。大凡实证多因心火上炎,脾胃热盛;虚证则系阴虚火旺,脾肾阳衰。
①口腔黏膜部位,如唇、舌、颊及齿龈等处,出现黄白色大小不等的单个或多个表浅小溃疡点。②自觉疼痛或饮食刺激时痛重。③一般7~10日可自愈,但易复发。④伴有程度不一的全身症状,如口渴、心烦、精神萎靡、纳呆等。
其特征是口腔黏膜或舌面等处糜烂如粥样,并伴有特殊气味,其溃烂面多呈片状。
口腔黏膜部位的灰白色斑片,不肿不痛,或有粗糙感觉,病久斑片较硬,经久不愈可以转变癌瘤。
口疮发于舌部,患处肌膜溃烂,溃疡大小不等,甚则融合成片,周围红肿明显,灼热而痛,言语或饮食时疼痛加重,口渴心烦,舌质红,苔黄,脉数。治宜清心凉血,消肿止痛。方用导赤散加减。生地、金银花各15~30g,竹叶、栀子、甘草梢各10g,灯心3扎,琥珀4.5g,车前子、车前草各12g,滑石15g(荷叶包煎)。
口疮发于唇、龈、颊与上腭等处,多溃烂成片,红肿疼痛,或流热涎,口渴便秘,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胃泻火,消肿止痛。方用清胃散加减。当归、生地黄、花粉、菊花、炒丹皮各10g,生石膏15g,葛根、苦参、熟大黄、升麻各6g。
口腔溃疡点分散量少,溃疡面周围微红微肿,或绕以红晕,疼痛轻微,溃疡反复发作,心悸虚烦少寐,腰膝酸软,手足心热,耳鸣颧红,小便黄。舌干少津,舌尖红赤,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养血。方用归芍天地煎加味。当归10g,炒白芍、天冬各12g,熟地黄15g。偏脾阴虚口干纳减,加石斛、茵陈;兼气虚乏力,加太子参、茯苓;偏肾阴虚,加山萸肉、山药、知母;口疮日久不愈者,加瓦松、五倍子。
口腔黏膜溃烂面个数少而分散,患处色白痛轻,周围不红肿,四肢欠温,不思饮食,大便溏泻,小便清长。舌质淡红,苔白微腻。治宜温中散寒,健脾益气。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减。党参、炒白术、甘草各10g,制附片12g,干姜6g。泄泻口渴,呕吐酸水加黄连;身半以下恶寒,小便清长,尺脉沉弱加干地黄,山萸肉、山药、丹皮、茯苓、泽泻;口疮久不愈加苍术、五倍子。
野蔷薇根或金石斛煎汤含漱;或用10%甘薇根或金石斛煎汤含漱;或用10%甘草水含漱。适用于各种证型,作为消毒或清洁剂。
选用冰麝散(用于实火证)、锡类散(用于虚火证)、柳花散(用于阳虚)、绿袍散(用于实火证)、养阴生肌散、珠黄散(用于日久不愈)等。
承浆、合谷、人中、长强、委中。方法:施平补平泻。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2日1次。
取金津、玉液。方法:小号三棱针点刺出血少许,2日1次。
11111111111111
取神门、心、脾、胃、肝、肾、内分泌等。方法:针刺后留针30分钟,3日1次;亦可埋针,1周换1次。
吴茱萸,研细末,敷贴涌泉穴。治实火口疮。
1.鸡内金烧灰研细末,敷之。
2.云南白药,外敷患处
3.蜜炙黄柏与青黛为末,掺之。治心脾热,口颊舌上生疮。
4.白矾100~120g,开水冲淡为一盆,临睡泡足1次。
5.金莲花,研粗末,每次用6g,开水冲后加盖3~5分钟,作茶频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