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在急性发作时疼痛难忍,即便吃了止痛药也不能完全缓解,而且控制尿酸更是难事。其实,中医在治疗这类疾病方面很有优势,针灸快速止痛和中药通络除痹相结合,不仅能让疼痛有效缓解,还可以长期减少痛风发作。具体如何治疗?来文中学习吧!
申某,男,52岁。2019年10月14日初诊。
主诉:左足大趾骨红肿痛反复发作1月余,加重1周。
病史:1个多月前,左足大趾骨处出现红肿热痛,在某诊所服抗生素无效,又服芬必得胶囊等抗炎止痛药,可缓解疼痛,但不久又发作,去某医院查血尿酸599μmol/L,诊为痛风,服别嘌醇片、碳酸氢钠片等药,疗效不明显。近1周来因走路过多,肿胀疼痛加重,不能活动,求治。
刻诊:左足大趾骨处暗红、肿胀、热痛,夜间加重(凌晨3点左右),不能活动。腰酸沉不适,无寒热,无身痛,无发热恶寒,无口苦口渴,口干夜间甚(凌晨3点左右),须喝少许水润口,无眩晕头痛,无汗,无干呕,无呕吐。心烦焦虑,纳可,二便可,舌淡,舌体胖大,苔白水滑,舌苔中部有较深裂纹并罩薄黄苔,舌下青筋瘀紫,脉弦,左寸浮紧,关尺沉,右沉。
血尿酸:575.5μmol/L(正常值:142.7~333.1μmol/L)。
六经脉证辨析
左足大趾骨处暗红肿胀疼痛,夜间加重(凌晨3点左右),不能活动,口干夜间较甚,舌淡舌体特别胖大,苔白水滑,脉弦,左寸浮紧关尺沉,右沉,辨为少阴病,寒饮(湿)滞表(脉弦紧为寒)。
左足大趾骨处红肿热痛,口干,须喝一点水润口,心烦焦虑,舌苔中部较深裂纹并罩薄黄苔,辨为阳明病,寒饮(湿)滞表化热,热伤津液,津伤不养。
口干夜间甚(凌晨3点左右),须喝一点水润口,舌下青筋瘀紫,辨为太阴病,瘀血阻络。
腰酸沉不适,舌淡,舌体特别胖大,苔白水滑,舌苔中部有较深裂纹,脉弦,左寸浮紧,关尺沉,右沉,辨为太阴病,胃虚停饮,水不化津,水湿滞表。
中医诊断:痹证(痛风)。
六经(病)辨证:少阴太阴阳明合病,属厥阴。
核心病机:胃虚津伤,湿瘀热互结郁闭表络。
治疗:
1.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黑附片15g,桂枝24g,赤芍18g,炙甘草12g,麻黄12g,白术30g,知母24g,防风24g,细辛15g,川牛膝15g,生姜30g。
7剂,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嘱:忌海鲜、酒类特别是啤酒、辛辣刺激及过于油腻饮食。
2.针灸、放血疗法:用一次性注射针头在红肿热痛局部迅速点刺数次,挤压放血约3mL。当即疼痛有所缓解。然后针刺大椎、命门、中脘、关元四关穴,留针30分钟。针刺公孙穴,捻转不留针。
治疗思路
该案主要脉证为左足大趾骨处暗红、肿胀、热痛,口干夜间甚(凌晨3点左右),须喝一点水润口,舌体特别胖大,舌下青筋瘀紫,脉弦。证属寒热错杂,虚实夹杂。六经(病)辨证为少阴太阴阳明合病,因为存在寒热瘀饮(湿)互结之证,是为属厥阴病。
主机为胃虚津伤而湿瘀热互结郁闭表络,所以方疏桂枝芍药知母汤。该方方证病机为风寒湿痹阻于筋脉关节,营卫气血不通,兼夹阳明津伤。用之温阳祛寒,化湿除痹,通透营卫气血,兼清热补津。
加细辛在于通达内外,入阴蠲饮,除痹止痛,通窍解痉。《本经》论细辛:“味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可见细辛是一味温通除痹、通络止痛的良药。
加川牛膝在于活血祛瘀、通利关节,引血下行。《本经》论牛膝:“味苦,主寒湿痿痹,膝痛不可屈伸,逐血气,伤热火烂,堕胎。”
放血疗法在治疗急性疼痛发作时有很好的疗效,因为肿痛的局部有溶度比较高的尿酸盐淤积,放血疗法一是有助于疏通局部经络,二是能使局部尿酸盐排出一部分,短时间内可以止痛。
针刺选穴:公孙穴属足太阴脾经的络穴,别走阳明,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有健脾益胃、通调冲脉、降逆除痞、通络止痛之功。痛风、足趾麻痛可配公孙、太白、照海穴,有特效。
针刺大椎、命门、中脘、关元四穴,我谓之调和阴阳、通经活络的阴阳四关穴,凡见比较严重的风湿痹痛等证必刺之,以从整体入手调和阴阳气血,增强疗效。
二诊:诉药后疼痛逐渐减轻,仍然不能走远路,上方黑附片加至20g(先煎1小时),继服10剂。
三诊:诉疼痛明显缓解,已经能行走活动了,二诊方又服7剂,临床治愈,随访至今未再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