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阴符经》中所蕴含的生态智慧十分丰富。这些生态智慧又主要是通过其所建构的旨在谋求天人和谐、“三才&rdquo……
《阴符经》中所蕴含的生态智慧十分丰富。这些生态智慧又主要是通过其所建构的旨在谋求天人和谐、“三才”相安的一系列原则、方法体现出来的。这一系列的原则要求,对于我们今天提高环保意识、加强环境保护极具借鉴价值和启迪意义。这里我们择其要者而言之。
1.以知“机”为用的因循规律原则
这个“机”就是被《阴符经》称之为“天道”、“盗机”的东西,也就是指客观规律、自然法则。“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就是强调规律的客观性和重要性。意思是说,认识了“天道”,并能依循“天道”而行,就可以使天人相合,万事无忧了。“尽矣”就是指无往而不胜,所有的矛盾和问题都能得到圆满解决。“天有五贼”则明确指出,阴阳五行是自然的物质性存在,其相生相克自有其客观根据,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然规律是客观的,人类就只能努力地去认识它、依从它。只有严格地因循自然规律,才能克服种种困难,保证人与天地、万物的相安共处,保证人类发展的和顺畅达。正所谓“五贼在天,见之者昌”、”“三盗既宜,三才既安”、天人合发,万“变定基”。否则,如若人类蔑视自然,悖逆规律,其结果只能有“天地反覆”之途,即在大自然的铁律面前,碰得头破血流,一败涂地。在中国哲学史上,如此突出客观规律的价值意义,此前并不多见。
2.“宇宙在乎手”的主动性原则
《阴符经》在突出强调自然规律的至上性的同时,并未就此止步,而是进一步论证了规律的可知性和人类在因循规律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天有五贼,见之者昌”、知之修炼,是谓圣人”、“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这里“见”、“知”、“得”、“制”的对象都是指客观规律,说明人类是完全有能力去认识自然天道、“贼盗”之机、客观规律的,并且通过努力还可以因而循之。从“认识”规律到“因循”规律,不是自然而然、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通过人的不断努力、不断修习才能做得到的。用已知的规律来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就更需要发挥人的主动性、自觉性。
首先,《阴符经》给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态度赋予了道德价值判断。在“三才”之中,唯人是兼具智慧理性和道德理性的动物,因而高举理性的旗帜,自觉地调动智慧和积极性,站在伦理的高度,主动地去认识自然、关爱自然、则法自然,是人的责任和义务。正因为人是理性的动物,我们可以说,万安始于人,万恶亦始于人。所以,《阴符经》除揭示了自然规律具有可知性以外,在关于如何运用客观规律问题上还赋予其以价值判断,使之具有了道德属性:“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有识的仁德之士一旦对自然规律有所认识,便会积极地遵循它、践行它,以和谐万物,保证有限资源的永续利用;而那些乏德的自利之徒,一旦得之便只会利用对客观事物的一知半解,昂起高傲的头颅,将自然万物无情地踩在脚下,无节制地掠夺自然资源,以满足自己一时的穷奢极欲,终而至于惨遭大自然的无情报复,以轻身害命而告终。是“君子”还是“小人”,在对待大自然的态度面前,便高下立判、泾渭分明了。能够自觉与自然和睦相处,严格因循客观规律的人,何至于君子,简直可称之为“圣人”了,“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
其次,《阴符经》还反复论证了因循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一旦人将五行生克之道了然于胸,并且用于指导人们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那宇宙的安危美丑、贫富否泰全操纵在兼具智慧理性和道德理性的人之手中,万事万物的荣辱造化,全然系于其身。赋予人类如此崇高的责任,给予了人类如此厚重的信任,我们在面对天地万物时能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吗?人是自然之子,应该象爱护我们的眼睛那样去关爱自然,应该象关爱我们的母亲那样去保护我们赖以休养生息的地球。人类也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去认识自然、了解自然,逐步探寻大自然的奥秘,提高与大自然和平共处的能力,才能真正做到天人合一、万物和睦,正所谓“动其机,万化安”。
3.“食其时”的取用以时原则
一年有四季,春夏与秋冬。自然万物也都各依其性地在运动着、变化着;春花秋实、龙蛰蛇起,因循自然法则周而复始地发展着。这就客观地要求人类在向大由然索取财物以资其用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严格坚持“取予以时”的原则。《阴符经》有云:“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时”者,时机也;“百骸”指身体;“理”就是调理、健康的意思;“机”者规律也,如同前文所释之“盗机”、“天道”等;“安者,和谐也。其意思就是说以时进食,就可保证身体健康;行动合其规律,就能保证万物安顺和谐。这段话可作两种解释:其一,就个人饮食与身心健康的关系而言,是说以时饮食,则身无疾患之虑也。“口”能滋身以养命,同时,百疾亦可从“口”入。瓜果稻粮能滋养身体,但又必须“食其时”而进:熟则益人,生则伤及五脏;少则饥饿伤身,多则伤其胃害其体。冬补春温夏清凉,四季调理身无妨。袁淑真对此释道:使人饮食不“失其时,滋味不越其宜,适其中道,不令乖分伤性,则四肢调畅,五脏安和,不生疾患,长寿保终,不为百骸理乎”(《道藏》卷二P849),。其二,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要保证大自然永远处于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人类就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以时取用。孟子·梁《惠王》(上,中有一段议论与此可谓文异而神通: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细网,不入夸池,鱼鳌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孔子家语》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方长不折则顺人道,启蛰不杀则恕仁也”。正如千百年来所形成的农事规律——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一样,人类只能以时取予,才能保证人与自然的永续相依相利。“以时取用”的原则所强调的是要尊重客观规律,尊重一切生物的自然本性,切不可以人的价值观念去衡量一切、裁剪一切。这是极为可贵的理性之思、智慧之思。现代生态伦理学家提出的“选择性原则”,就是主张人应当选择符合生态循环规律的生活方式和生产分式。比如近年来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实行的农业轮作制度、渔业休养制度、天然林禁伐制度等都是这一原则的贯彻和落实。我国几年来对部分近海区域实行严格的“休渔制度”,已初见成效,使部分生态得到恢复,水产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渔民收入也因此而大为提高。这正是对“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最好的现代诠释,也是“取用以时”原则积极的社会功用。
4.守“三要”的取予有度原则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一方面是资源有限,并且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不可再生性的;另一方面是人类的需求无穷无尽,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日益膨胀,人类的需求与自然资源的矛盾变得越来越突出。这就客观地要求人类要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思路,主动地寻求与大自然相协调、相平衡之路。《阴符经》给我们指出的是“节制物欲”,取予有度的智慧之路: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传统的相关学“科认为,人有百骸、九窍、六腑、五脏、四肢、三魂、七魄,共同构成了有形的躯体和无形的精神。《阴符经》认为,人之万恶在于“欲”,而“欲”则生于“九窍”,“九窍”之要又在耳、目、口也。这也如同《道德经》所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二十章)。被称之为“九窍”之要的耳、目、口能够养人、也能够害人。耳听善音,目视善色,口进美味,所以养人也;若“三要”之欲求过度,则必致损身害命,所以害人也。守“三要”的关键在于节制贪欲,坚持以理制欲是守“三要”的根本途径。《阴符经》还用“火”与“木”相生相克的例子来进一步说明以理制欲的重要性:“火生于木,祸发必克”。火与木的关系是既相生,又相克:钻木可取火,火发则木又为之焚。如果人们能够遵循自然万物相生相克的规律,善于把握其“度”,是完全可以利用物质之间的生克之道为人类造福的。就如同人有七情六欲、耳目口舌,善于利用它,则对人有益而无害。否则,若纵情声色、穷奢极欲,必然扰情乱性,导致既损身害命,又万善俱灭、殃及他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其理一也。在道家看来,人类私欲的不断膨胀,是社会的最大祸害。《老子》一书就反复要求人们“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十九章,,认为“罪莫大于多私,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四十六章)。若人贪得无厌,必会对社会财物极尽掠夺之能事囤积居奇,引起贫富分化,终而导致社会动荡;对自然资源则必无度滥采,疯狂索取,导致资源匮乏,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