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素有“群经之首,万法之“宗”之称的《灵宝度人经》,给人们描绘出了一个宏伟的世界图景。……
素有“群经之首,万法之“宗”之称的《灵宝度人经》,给人们描绘出了一个宏伟的世界图景。这世界图景自成一个金字塔形的体系,为人们求仙问道提供了一个向上往善的动力性支架。人们只要矢志不移,不畏辛苦,脚踏着它所设建的天梯,就会一步一步地走入更高更为自由的天人境界,过上寿与天齐,美妙如画的神仙生活。本文试图揭示这个图景,以丰富人们对《灵宝度人经》教理教义的认识。
一、《灵宝度人经》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灵宝度人经》产生于东晋末年,它是道经发展到一定社会阶段的必然产物。从早期民间道教发展到上层官方的士族化神仙道教,再发展到民众化的灵宝派道教,其间经历了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运动过程。《灵宝度人经》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的。它的产生,为以后道教教理教义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基调,为道教的兴盛和发展,以及道经的广泛传播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灵宝度人经》修正和丰富了以前道经中的某些教理教义,提出了自己崭新的社会图景,把修道成仙的范围扩大到一切对象,不仅包括一切世人,而且包括一切天人。所以它所描绘的世界图景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和意义。
《灵宝度人经?道君前言》第二段云:“……天人仰看。惟见勃勃从珠口中入。既入口中,不知所在。国人廓散,地还平正,无复歆陷。元始即于宝珠之内说经,都竟(圆满)众真监度,以授于我。当此之时,喜庆难言,法事粗悉,诸天复位。倏欷之间,寂无遗响。是时,天人遇值经法,普得济度,全其本年,无有中伤。倾土归仰,咸行善心。”“当时浮黎国土天人滞于有形,虽不得入宝珠之内,然得遇天尊,假此因缘,皆受济度,无有中路夭伤天年者。惟解悟真常,则证入虚无妙道。”(1)第三段云:“元始天尊说经中所言,……非世之常辞。上圣已成真人,通玄究微,能悉其章。诵之十遍,诸天遥唱,万帝设礼,河海静默,山岳藏云,日月停景,璇玑不行,群魔束形,鬼精灭爽,回尸起死,白骨成人。至学之士诵之十过,则五帝侍卫,三界稽首,魔精丧眼,鬼妖灭爽,济度垂死绝而得生。所以尔者学士秽气未消,体未洞真,召制十方;威未制天政,德可伏御地祇,束缚魔灵,但却死而已,不能更生。”(2)元朝著名道士薛季昭对上段话作了比较恰如其分的解析。他的解析如下:高天上圣皆从元始祖气分真降神,故能通达玄妙,穷究精微,尽详其旨。体天尊周回十过而诵之,诸天远闻而唱咏;万帝亲近而拜礼;河海神为听经而寂静;山岳神为听经而藏云;七曜不行而停光;魔精束形而消灭;已死者可回尸;白骨者可成人。(道君序上品之人诵经因果。)至心学道之士亦如此诵经十过,则五方五帝、三界万灵皆来拱护、尊敬其人;魔鬼可以消伏,死绝可以回生。(道君序中品之人诵经因果。)尔者,近也。近来学者心虽不染于六尘而秽气未尽于消灭;体虽未洞达于真玄而十方已听于召役;威虽未可以制御天之七政,而德已可以制伏地之神祇;身虽未可超证而更生,其人亦可脱无常而却死。(道君序下品人诵经因果。)(3)由此可见,《灵宝度人经》把天人和世人都作为自己教育的对象,扩大了先前士族道教的传教范围,为道教的振兴注入了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内容。
二、《灵宝度人经》所描绘的世界图景
《灵宝度人经》给人们展示了一幅宇宙立体空间的图景。这图景就是上有天堂、中有人间、下有地狱。天堂或说天界,分为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种民天四天和三清境(又称大罗天)。欲界、色界、无色界总称为“三界”。这样,“三界一天”共计三十二天。三十二天,每天各有一天帝管辖,共计三十二天帝。三十二天帝分处东、南、西、北四方。这样,每方各有八天八帝。这三十二天,因为有高低不同,并不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从东方第一欲界天开始,向南经西最后到北方最上一层种民天,呈现出立体螺旋台阶式构架。
据《道藏》云,最上一层欲界天(即欲界第六天)离凡世520亿万里(即5200万亿里),色界第十八天去欲界30万里,最上一层无色界天去色界36万里,最上一层种民天又去无色界135万8000里。把这些数字加起来,就可得知最上一层种民天离凡世有5200万亿零201万8000里之遥。1光年=10万亿公里。这样,从凡世到最上一层种民天,乘上光子火箭也得260年。
《灵宝度人经》认为,位于俗界的世人,修道可以成仙,进入天界可以作天人;而作恶行鬼道,必然入地狱。如下图所示,《灵宝度人经》给人们画了一幅修道飞升图,给人们指出了修道成仙所可能到达的境界。这就是“三界一天”。“三界一天”,依次递升。如上所说,“三界一天”分别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和种民天。若是把俗界、鬼界(地狱)、三清境算入,那就叫“五界一天一境”了。俗界是世人居住的地方,鬼界是幽鬼生活的地方,三清境是道教信奉的三位最高尊神玉清、上清、太清所居之所。玉清即元始天尊,或称天宝君,因居清微天之玉清境而名为玉清。上清即灵宝天尊,或称灵宝君,因居禹余天之上清境而名为上清。太清即道德天尊,又称神宝君(即老君),因居大赤天之太清境而名为太清。天宝君、灵宝君和神宝君合称三宝君。把天上之道经秘传授给世人的就是三宝君。
据《道藏》云:“欲界六天,自东方第一太皇天至第六上明天为欲界,此天劫到大火焚毁;色界十八天,自东方第七虚无天至西方第八无极天为色界,此天劫到大水流荡;无色界四天,自北方第一皓庭天至第四太素天以上为无色界,此天劫到大风吹散;又自北方第五天至第八天乃四种民天也。虽总曰无色界,然此天劫劫长存,水火风皆不能到也。三界劫坏,此天圣人又开化人种。始青天乃四种民之一天,如在上宰制劫运化生诸天也。”(4)
《灵宝度人经?元始洞玄》第三段至第六段详细地介绍了东、南、西、北四方三十二天,也就是上面所说的“三界一天”。这从低到高,依次是东方太皇天、太明天、清明天、玄胎天、元明天、上明天、虚无天、太极天;南方赤明天、玄明天、耀明天、竺落天、虚明天、观明天、玄明天、太焕天;西方元载天、太安天、显定天、始皇天、太皇天、无思天、上揲天、无极天;北方皓庭天、渊通天、太文天、太素天、太虚天、太释天、龙变天、太极天。欲界第一天为太皇天。世人修十善一根净者,即升此天。此天天人尚有欲根。若世人依次修二十善二根净、四十善三根净、六十善四根净、八十善五根净,则分别升入太明天、清明天、玄胎天、元明天。世人修一百善六根净者,升上明天,即欲界最上一天。“此天去凡世五百二十亿万里,乃风霄之界,天中人寿不等,其快乐最胜诸天也。但初出凡界,色相未断,或手接,或眼视,或身或言皆欲也。若天人渐次修习梵行,则升于第二色界。”(5)
色界十八天的第一天是虚无天。此天天人欲根虽净,尚有色尘。在道经里,色尘又细分为粗尘六等、细尘六等和轻尘五等。色界天人一粗尘净即升色界第二天:六粗尘净升色界第七天;一细尘净升色界第八天;六细尘净升色界第十三天;一轻尘净升色界第十四天;五轻尘净乃升色界第十八天。色界第十八天“去欲界三十万里,乃丹霞之景。天人虽无情欲,尚有形色可见。若渐次修习,尘染顿尽,则升于无色界也”(6)。
无色界第一天乃北方八天之第一天——皓庭天。此天天人轻染虽净,尚余染习。天人渐次修行,达到无想可忘、气观转妙之时,即升无色界最上一天——太素天。“此天去色界三十六万里,乃碧霞之景。天人身形微妙,无复色象。修学之者,若至此天更能进修,即升上四种民天也。”(7)
四种民天第一天为太虚天。此天“天人初出三界,结习顿忘,清净无染,喜乐无为,气入神观”(8)。四种民天最上一天为太极天。此天“天人出二气之外,无年寿之限,到此究竟转入三境也。……此天在大罗之下,去无色界一百三十五万八千里,乃飞行元气,上朝三境。如劫运将终,此天不坏,天中圣人降凡开化为民之种。《生神章》云:‘以充种民是也。’”(9)
由上可见,《灵宝度人经》所描绘的世界图景,是由鬼界、俗界和天界(包括“三界一天”和三清境)所组成的复杂世界。
三、《灵宝度人经》所描绘的世界图景表达出的认识论意义
《灵宝度人经》对世界图景如此描述,是有其深刻的认识和教育目的的。它认为,人、鬼、神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一个大的有机整体。人世界的目的就是通过一定的修行而达到至善,进入无限自由和幸福的神仙境界。具体来说,它所描绘的世界图景表达出的认识论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认为人是有现世和来世的,现世要为来世作预备。
《灵宝度人经》认为,世界由人、鬼、神所组成,人作恶死后入鬼界,积善修道可以进入天界。人最高的目的和意义,就是进入天界,过上无拘无束的永恒的神仙生活。所以现世是为来世所作的预备。
(二)修行境界是多层次的,最高可以达到无年寿之限的“太极天”境界。
《灵宝度人经》所描述的修行境界,总计三十二天,即有三十二个层次。在每一个层次,人们对人自身的变化和人自身的认识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修行是循序渐进的,修行结果与修行努力是正相关的关系。
《灵宝度人经》告诉我们,从一个境界到另一个境界,通过修行就可以达到,并且修行结果和修行努力呈正相关的关系。只要有志于并且真实地修道成仙的人,都可以渐次地达到他们所能达到的理想境界。
《灵宝度人经》描绘了一幅崭新的世界图景,揭开了道经和道教发展的新的序幕,它不愧为“群经之首,万法之宗”的称谓。
注:
(1)(2)(3)《道藏》第二卷,第444页。
(4)《道藏》第二卷,第441页。
(5)《道藏》第二卷,第451页。
(6)《道藏》第二卷,第452页。
(7)(8)(9)《道藏》第二卷,第4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