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养生文化 >> 道家养生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另一个世界 另一种人生
2016-07-28阅读:10932 学员编辑 收藏

小编导读:葛洪有言:“有生最灵,莫过乎人。”葛洪《抱朴子内篇•论仙》。因人有自觉,故而人可以反观……

葛洪有言:“有生最灵,莫过乎人。”

葛洪《抱朴子内篇•论仙》。

因人有自觉,故而人可以反观自己的存在状态。动植物不知其所以然,不问何以故,只能无意识的执行自然律令,接受自然反应的支配。而人因为有理智或灵性,却可以审查自己与外在的关系,反思自己的存在及其意义,从而产生并回答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这就是人生观问题,人为何存在,应该怎样存在。

道家认为“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返,故圣人重之”,所以道家一向以贵生著称。老子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道德经》44章。

在老子看来,身家性命是要比金钱名誉重要的,尽管老子也说“吾所以有大患,为我有身,及我无身,吾有何患”。老子这句话并不是像佛教那样否认肉身,也不是贬低肉体生命,而是强调身体的重要性。所以老子接着说:“故贵身于天下,若可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庄子宁可像“曳尾于途中”的乌龟一样,也不愿意高居庙堂之上。与其说庄子不愿成为政治牺牲品,不如说庄子厚生贵命。道家杨朱支派以贵己重生、全性保真著称。从《列子•杨朱篇》的记载看,杨朱似乎并没有说自己眼里只有自己,不考虑其他的。杨朱又说:“且趣当生,奚遑死后?”

《列子•杨朱》。

杨朱只是注重今生的生命,并非自私自利的人。道家的重生不等于自私自利,反而是更实际地看待生命,力求做到真人。道教的源头之一即为秦汉时的神仙家或方士,这些流派以求长生为宗。道教兴起后,长生久视、得道成仙便成了道教的宗旨。张伯端在《悟真篇》中说:“不求大道出迷途,纵负贤才岂丈夫”,认为“节气既周,脱胎神化,名题仙籍,位号真人,此乃大丈夫功成名遂之时也”。后世道教外丹、内丹术以及导引、吐纳诸术流行,这与都与道教重生有密切的联系。文学艺术中,道士仙人也以有产生不老药为标志,如《西游记》中太上老君就有长生不老仙丹。

二、理想的人生境界:真人与仙人

道家的生命观基本上属于自然生命观,老子认为,道生万物,人也应该属于这万物之一。万物负阴而抱阳,人也是阴阳和合的产物。易传又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易传•系辞上传》第1章。

庄子进一步说:“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庄子•至乐》。

在道家看来,人是自然的产物。既然人是自然而生,就应该首先顺应自然的法则,“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应“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庄子•秋水》。

道家“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执,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道家不仅能深谙天道,还能沟通天道与人道,所以道家更能穷理、尽性、知天命。道家的理想生命状态是所谓的真人境界。何谓真人?《庄子》中称赞:“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在庄子或其弟子看来,老子和关尹可称得上真人,他们的特征是:“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尝先人而常随人”,“岿然而有余。其行身也,徐而不费,无为也而笑巧。人皆求福,己独曲全”。庄子进一步说: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頯……

《庄子•大宗师》。

在《老子》文本里多次提到“圣人”,如64章“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70章“是以圣人披褐而怀玉”,81章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等等。但《老子》中没有“真人”一词。老子的圣人与儒家的圣人有所不同,儒家的圣人需要在明明德后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绩,所以能称得上圣人多是尧舜禹周公这一类的人,进一步说,儒家的圣人更多的内在要求体现在伦理道德完美以及外在事功的伟大上,如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

《孟子•离娄上》。

老子的圣人虽然有一定的德行与政治功绩的内涵,但也多了为人处世、全身保命、延年益寿、顺因自然等内在要求,甚至老子有“绝圣弃智”之说,这里的圣应该是儒家所说的圣人。老子所说的“圣人”较儒家所不同的内在要求却是庄子所谓的真人的某些特征。如《道德经》15章说: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从庄子以后,真人便成了道家道教的理想人格。所以庄子后来被封为南华真人,后世的高道大德多冠以真人之名。从庄子那里看来,真人似乎不为名不为利,保全自己,顺应自然,没有精神的负担和困惑,没有肉体上的痛苦和累赘,甚至有超凡的能力,如“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实际上,真人也就是得道之人,所谓“不以心捐道”者也。何为得道?

葛洪说:夫玄道者,得之乎内,守之者外,用之者神,忘之者器,此思玄道之要言也。得之者贵,不待黄钺之威……此得之者也。

葛洪《抱朴子内篇•畅玄》。

司马承祯说:是故大人含光藏晖,以期全备,凝神宝气,学道无心,神与道合,谓之得道。サ烙兄亮Γ染易形神,形随道通,与神为一,形神合一,谓之神人……况其灵智,益深益远乎!

司马承祯《坐忘论•得道》。

可见到了道教阶段,得道后的境界已经超越了真人,道教追求的不仅仅是真人,而是更高一层的仙人,仙人又有所谓的地仙、神仙、天仙三个层次。那么,仙人又是怎样的状态呢?

《神仙传》借彭祖之口说:

彭祖曰:“得道者耳,非仙人也。仙人者,或竦身入云……皆去人情、离荣乐……”

葛洪《神仙传•彭祖传》。

依上述,仙人的境界就厉害得多了,远远超过人的境界,其所能、所处都是世间难以企及的。需要指出的是,仙人也有俗的一面,很多人对仙人的企及,完全是想延续在人世的荣华富贵,如帝王将相、富商巨贾们期望一粒仙丹可以让他们延年益寿,以便无限地享受人世的种种快乐。这种带着世俗的目的却要达到仙人的境界的想法几乎不能实现。《黄庭内经》有言:“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为真”,

《黄庭内经•仙人章》。

又说“积功成炼非自然,是由精诚亦由专”,

《黄庭内经•紫清章》。

可见不经过诚信的辛苦的日积月累的修炼,神仙岂可唾手可得?如果没有精心持久的修炼,纵然有一粒仙丹,恐怕也难奏效。何况,如果没有经过修炼所得到的奇功异能,一粒仙丹下肚不但不能起到好的作用,反而会让其一命呜呼。所以纵然仙人可求,但若不能虚心修炼,终究不能见到那一片灵光。

三、修道:通向另一个世界,转向另一种人生

真人与仙人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都是由人通过修炼“进化”而成的。人可以在此岸世界实现超越,比如道教认为地仙还可以驻留世间。这与佛教寻求涅槃进入彼岸世界或基督教的死后进入天堂不同。因为道家道教贵生,所以要“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然后“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黄帝阴符经》。

也就是所谓的盗天机。道教与道家稍有不同,《西升经》说:“我命在我,不属天地”,又说“吾与天地分一气而治,自守根本也”。

《西升经》。

因此道教在修炼方面积极有为,在得知天机的情况下,逆天而行,所谓“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其实这在深层次上与道家的因循自然仍有相同之处,无论顺天还是逆天,都要在天道的范围和秩序之内,只是修仙无非人为的重新组合一下天道运行在人身的秩序而已,而且重新组合后并没有与天道相悖,否则就谈不上得道了。就目的而言,两者都是为了合道。圣人与真人要遵循天道,仙人也要遵循天道。经过修养或修炼后,修道者心智、身体、所处环境,身心关系、物我关系、人我关系将发生改变,这也意味着修道者将进入另一个境界。这个境界就是新的世界与新的人生的综合。上文已经提到,以凡俗之心来求得道之果是不可能的,实际上这种临时抱佛脚的作为也谈不上修道,因而也就谈不上人生的转化。所以这里所谓的新世界与新人生,是针对那些心诚志坚的真正修道者而言的。

先就心智来说,世俗的荣辱得失、悲欢离合已经不再纠缠得道之人,所谓“去人情、离荣乐”。应该说,修道之人更多的是关注肉体的“升华”,养生与修仙,绝大多数为了延年益寿、永驻青春,甚至追求超自然的能力,所谓“面生异骨,体有奇毛”,“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竦身入云,无翅而飞;或驾龙乘云”等。至于所处环境,因仙品、修道人的兴趣有所不同。有的“出乎无上,入乎无下。经乎汗漫之门,游乎窈眇之野。逍遥恍惚之中,徜徉彷彿之表。咽九华于云端,咀六气于丹霞”,有的流连于凡间,隐藏于人世。得道者的身心关系即为“形神合一”,即身心高度的统一,达到一种超常的状态。物我关系,即要实现我们熟知的天人合一。这种天人关系里蕴含着对自然和生态尊重的精神。此外,这种物我关系还要求被物质所诱惑,保持内心的清静和身体的健康,这就是对世俗财富、物质享受的态度的问题。人我关系比较复杂,一方面要求人要打破世俗的观念,一方面又要遵守一些伦理道德,如孝道。后世的道教多提倡孝道。这个不仅仅是封建伦理观念强大的问题,更重要的时人性的问题。像这种根本的人性规则,鲜有人有勇气对其否定。但在看待社会关系上,修道者或自觉或不自觉有疏远的特征,因而道教徒与佛教徒后来被归为方外之人,以此区别于世俗之人。简言之,修道者在修行的过程中,从内到外不断地在发生改变。得道的过程,也就是走向新世界,获得新人生的过程。

修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从现实角度来说,修道的过程反而较修道的结果更为重要。毕竟在有生之年多是在修道的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得道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返虚,炼虚合道”,但就这四大步任意一步来说,都绝非一蹴而就之功,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得到。另一方面,怎样的标准才算得道呢?因为道具有无限性,所以修道的过程永无止境。修道的每一个过程,都是向无限的道的一次逼近,实际上就是一次得道的结果。因而,在此意义上修道的过程意义反而更为重要。

对于修道方式,不同流派的主张不一样,不同的修道方式构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司马承祯说:“弃事则形不劳,无为则心自安,恬简日就,尘累日薄。迹弥远俗,心弥近道,至神至圣,孰不由此乎?”

司马承祯《坐忘论•断缘》。

司马承祯认为,修道者应该“断缘”,然后才能虚心求道,《黄庭经》也说:“内守坚固真之真,虚中恬淡自致神”,《西升经》有云:“非效众人行善,非行仁义,非行忠信,非行恭敬,非行爱欲,万物即利来。常淡泊无为,大道归也。故神人无光,圣人无名。”以上主张绝缘离俗,以得清静,从而道自来归。后世的全真道更是明确提出要出家受戒。然而,另一派却认为,修道不必远遁山林,绝缘离俗,所谓大隐隐于市,只要一心向道,便不必在乎身处何地。张伯端就说;“志士若能修炼,何妨在市居朝”。

张伯端《悟真篇•西江月十二首》。

栖云真人王志谨在《盘山语录》中借长春真人话说:“却不如向动用境中、物上事上,专一磨炼此心去”,《清静经》又说“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据此而论,真正的诚心修道,不必与世隔绝,应该让自己心境静下来,坦然地面对外在的干扰,这样在所谓“逆境”中锻炼反而更能得到。相反,如果不经外物诱惑的磨炼,可能并不能固守本真,以致被外在诱惑劳心动神。在此意义上,并非只有出家才能修道。这就为世俗之人修道大开方便之门。

无论怎样的修道过程,都是一种别样的生活状态,修道越久,得道越多,得道越多,离俗越远。无论道士、居士,还是民间修道者,修道的过程让他们有了独特的生命经历和意识。在这种独特的存在状态中,他们往往会体会到、经历了常人所未能触及到的东西。这种源自对自然生命的关怀的存在状态,让他们逐渐进入另一个世界,转向了另一种人生。

胡孚琛教授在《道教论坛:两重天地第九讲》一文中指出,在我们肉体得以感知的世界之外,还有另一个世界,这就是所谓的“两重天地”。“原来丹道修炼的目的,就是通过色身寻觅法身,通过法身修补色身,就是向虚无世界要宝,通过交通虚无世界完成在现实世界里无法办到的事!”

胡孚琛《道教论坛:两重天地第九讲》

沟通现实世界与虚无世界的关口就是所谓的“玄关一窍”。这进一步说明,对于修道者而言,他不断修道,同时也不断地走进另一个世界,转向另一种人生。至于这个新世界究竟如何,新的人生究竟如何,个中滋味,唯有经历者自知了,所谓“如任饮水,冷暖自知”。不管如何,这个“虚无的世界”自古及今吸引着世代的人们孜孜以求,并且今后求道的后人也将络绎不绝地追来。只要人有自觉,只要人关注生命及其存在状态,真人与仙人的境界就会成为某些人的理想世界,逍遥自在的人生将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生活。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