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少胜于多】这是道教对饮食的量的基本规定。所谓“少胜于多”,并非是宗教禁欲式的节制饮食,而是&ldq……
【少胜于多】
这是道教对饮食的量的基本规定。所谓“少胜于多”,并非是宗教禁欲式的节制饮食,而是“节量饮食”(葛洪语),即要求人们根据自身生命活动的能量需求状况,按一定的量和程序来合理地摄取饮食。
一般来说,“少”的标准乃是“食不欲过饱”、“饮不欲过多”。为此,道人们提出了几种饮食方法:一是“食欲少而数,不欲顿多难销”,是指要少食多餐。二是“先饥乃食,先渴而饮”,这是说应该有规律的饮食,在饥饿、口渴的感觉发生之前,就应该进食、饮水了。否则,“恐觉饥乃食,食必多;盛渴乃饮,饮必过”。这显然对身体是有伤害的。三是就总体而言,人们应该通过调养身心,尽量保持低热量的饮食平衡,“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焉”。这些饮食方法是符合现代养生学原理和常识的。
道教虽然提倡尽量减少饮食的量,甚至有“辟谷”的法术,但绝对不是为了某种极端的宗教目的而张设。实质上,这依然是道士们为寻求长生奥秘而作的探索结果。司马承祯《天隐子》指出:
夫人禀五行之气,而食五行之物,而实自胞胎有形也。呼吸精血,岂可去食而求其长生!但世人不知休粮服气,道家权宜,非永绝粒食之谓也。食之有斋戒者,斋乃洁净之务,戒乃节身之称。有饥即食,食勿令饱,此所谓调中也。
由此可见,道教的少食、辟谷、休粮等,实皆为追求健康、长寿的权宜之策,道教的饮食法则实为“调中”,合理摄取外部能量,即所谓“身得长保,饮食以时调之,不多不少,是其自爱自养也”。
【熟胜于生】
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指出:“凡食皆熟,胜于生”。这里的“熟”,可能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食物本身要烹制成熟;如《吕氏春秋•本味》指出,“水居者腥,肉腺,草食即檀”,而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燥除檀”。二是指作为食物的动植物资源,应是已经“成熟”的个体。司马承祯《天隐子》中,提到:“百味未成熟勿食,五味太多勿食,腐败闭气之物勿食,此皆宜戒也”,意思就是指那些尚没有成熟的动、植物,是不宜用来进食的。应该说,道教一向提倡的“不杀生”戒律,与这一点是有关的。在很大程度上,道教的“不杀生”,并非绝对意义上的不杀生,而是指不毁坏正在生长着的生命事物。在饮食上,也应遵守此一本分性的原则。如《淮南子•主术》说:
昆虫未蛰,不得以火烧田。孕育不得杀,鷇卵不得探,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是故草木之发若蒸气,禽兽之归若流泉,飞鸟之归若烟云,有所以致之也。
【素胜于荤】
道教提出的饮食结构,内容相当复杂。但总体来说,是提倡以素食为主,慎用荤腥食物。陶弘景《养性延命录》记载:
《神农经》曰:食谷者智慧聪明,食石者肥泽不老(谓炼五石也),食芝者延年不死,食元气者地不能埋,天不能杀。是故食药(仙药)者,与天地相弊,日月并列。
《孔子家语》曰:食肉者,勇敢而悍(虎狼之类);食气者,神明而寿(仙人、灵龟是);食谷者,智慧而夭(人也);不食者,不死而神(直任喘息而无思虑)。
道书《释斋有九食法》也指出:
粗食者,麻麦也;蔬食者,菜茹也;节食者,中食也。……粗食,止诸耽嗜;蔬食,弃诸肥腯;节食,除烦浊服精,其身神体成英带。
以上内容大致反映了道教对于饮食结构选择的倾向性:一是尽量降低自身的能量需求,从而减低饮食用量;二是在饮食过程中,尽量不伤及其他生命。应该说,这种倾向性充分体现了道教饮食结构在养生和生态方面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