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呼吸道和肺部的急性炎症,曾称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常伴有咽炎、支气管炎和肺炎。起病缓慢,有发热,阵发性刺激性咳嗽,少量黏液性或黏液脓性痰(偶有血痰),肺部体征多不明显,但易引起肺外多系统受累,也可威胁生命或死亡,好发于儿童或青少年,约占肺炎总数的10%,在非细菌性肺炎中占三分之一,流行年可高达40%~60%;一般预后良好,为自限性疾病。
1、直接损害和免疫
肺炎支原体可产生细胞毒素,感染后机体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反应,IGM抗体滴度持续升高,短期内迅速出现通气/换气障碍,呼吸衰竭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等。
2、黏液-纤毛系统损害
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腺体增生,形成黏膜突起,有黏液栓壅塞,加之支原体感染可引起支气管上皮细胞脱落,纤毛破坏,造成黏液-纤毛系统损害,导致后期痰液黏稠,不易咳出,形成肺不张。
3、耐药性产生
支原体对红霉素以及四环素的耐药菌株的出现可能导致疗效不佳,但目前糖皮质激素可促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体温下降正常,肺部炎症吸收。
4、混合感染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同时混合有细菌、病毒的感染或感染后可直接影响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使机体的抗感染能力下降,条件致病菌乘虚而入。
5、延误诊治
对支原体肺炎按一般抗感染治疗疗效欠佳时不能及时调整诊断及治疗思路,单纯应用青霉素类、头孢类或抗生素,使病情延误。
肺炎支原体感染人体后,经过2~3周的潜伏期,继而出现临床表现,约1/3病例也可无症状。它起病缓慢,发病初期有咽痛、头痛、发热、乏力、肌肉酸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发热一般为中等度发热,也可出现高热或无发热。2~3天后出现明显的呼吸道症状,突出表现为阵发性刺激性咳嗽,以夜间为重,咳少量粘痰或粘液脓性痰,有时痰中带血。也可有呼吸困难、胸痛。发热可持续2~3周,体温正常后仍可遗有咳嗽。
患者虽然自感症状较重,但胸部体检一般无明显异常体征。约半数可闻干性或湿性罗音。鼻部轻度鼻塞、流涕,咽中度充血。耳鼓膜常有充血,约15%有鼓膜炎。颈淋巴结可肿大。约10%~15%病例发生少量胸腔积液。除呼吸系统的表现外,支原体肺炎可伴发多系统、多器官损害。皮肤损害可表现为斑丘疹、结节性红斑、水疱疹等。偶见非特异性肌痛及游走性关节痛。胃肠道系统可见呕吐、腹泻和肝功损害。血液系统损害较常见溶血性贫血。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可见多发性神经根炎、脑膜脑炎及小脑损伤等。心血管系统病变偶有心肌炎及心包炎。
支原体肺炎在大中小学校和集体单位可引起小范围的暴发和流行,因此市民要加以提防。专家介绍说,支原体肺炎占小儿肺炎的比例为15%~20%,占成人肺炎的比例高达15%~50%。40岁以下的人群是支原体肺炎高发人群。
1、学会腹式呼吸
通过腹式呼吸,可调动中下肺部肺泡,加强呼吸深度,可以改善肺部的换气功能与血液循环,促使全身肌肉松弛,减轻支气管痉挛,缓解喘息症状。
2、坚持散步及慢跑锻炼
通过散步及慢跑的锻炼,可以改善和增强肺部呼吸功能,使肺泡能有足够的活动,有效地增强肺组织弹性,提高肺泡张开率,从而增加肺活量。
3、保持情绪乐观、稳定
每当急性发病时,首要问题是情绪必须乐观稳定,千万不要紧张,尽量使全身肌肉处于放松状态。因为心情过于紧张,会使全身肌肉处于紧张状态,氧的消耗量增加,容易加重缺氧。
4、养成随时饮水的习惯
喘发作时,呼吸加快,出汗较多,体内水的需求必然较正常人为多,缺水可致使气道内分泌物变得稠粘,难以顺利咳出,呼吸道受阻,加重了缺氧并使排痰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