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椎骨间连接结构退变,如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骨刺、钩椎关节增生,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肥厚或钙化,导致脊髓受压或脊髓缺血,继而出现脊髓的功能障碍,因此脊髓型颈椎病是脊髓压迫症之一,可严重致残,占全部颈椎病的10%~15%。
脊髓型颈椎病的基本病因是颈椎退变。在颈椎各个结构中,颈椎间盘退变被认为发生最早。随着椎间盘质地变性,含水量减少,高度下降和周缘突出,椎间盘后部被覆的后纵韧带的增厚骨化,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相应椎板间黄韧带及椎间关节应力增加,韧带关节囊增厚,弹性减少,造成椎管径线减少,尤其是前后径,即矢状径的减少构成了脊髓压迫症的静态因素。
动态性因素主要是指颈椎的伸屈活动加重脊髓的应力、变形。颈椎伸展时,椎管长度缩短,脊髓松弛,脊髓组织变“短粗”,截面积增大,黄韧带自侧后方折入椎管,纤维环及被覆的后纵韧带后突,脊髓受压增加;颈椎屈曲时,椎管拉长,脊髓变扁、变宽,弓弦作用使其前移,椎管前方之骨赘和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抵压脊髓,加重脊髓损害。
慢性损伤在脊髓型颈椎病发病原因中作为诱发因素。
多数学者认为发育性椎管狭窄可降低发生脊髓型颈椎病的阈值。
1、由于脊髓受压病变的不均衡性,脊髓型颈椎病的神经系统异常表现为多变性。两侧病变可有轻重不同,甚至偏重一侧,但极少出现脊髓半横切,即脊髓半切综合征,后者于髓内肿瘤相对多见。
2、以上肢功能障碍为主者,表现为神经根症状,多为前述下运动神经元通路障碍,病变在脊髓中央,两侧灰质周围。
3、以下肢症状为主者,主要表现为上运动神经元通路障碍,为脊髓外周长传导束纤维受累所致,下肢神经功能异常也如前述。少数病例上肢症状轻微或无症状,需与胸椎管狭窄症鉴别。
4、所谓前脊髓动脉型并不多见,起病急,运动障碍一般是下肢重于上肢,温觉与痛觉减弱或消失,而深部感觉大多正常,可出现反射亢进和病理反射。
1、常见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尤其集中于50岁以上。
2、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两倍,其原因不明,可能与男性体力劳动多有关。
3、长期进行激烈体育运动的人群。
4、长期低头工作人群,如司机, IT从业人员,会计,裁缝,长时间看手机玩电脑者,低头族等。
1、注意坐姿、睡姿。
2、不吃冷饮冷食,多吃蔬菜与水果,少吃多餐。
3、应该注意脖子部位的保温,不能直吹空调。
4、加强锻炼,长时间坚持锻炼身体。
5、有充足的睡眠,睡眠充足才可以根本地消除颈部疲劳。
6、不可以在颈部过于劳累的状态下工作、看书、上网等,如果长期在颈部劳累的状态下工作只会导致颈部劳损更加严重。
7、做好劳动、运动、演出前的准备活动,防止颈椎和其它部位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