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菌病在国内,羊为主要传染源,牧民或兽医接羔为主要传播途径。皮毛、肉类加工、挤奶等可经皮肤黏膜受染,进食病畜肉、奶及奶制品可经消化道传染。不产生持久免疫,病后再感染者不少见。
羊在国内为主要传染源,其次为牛和猪。
如果进食了染菌的生乳或者是乳制品和未煮沸的肉类的话,则是会导致病菌进入消化道而引起布鲁氏菌病的病发。
此外,病菌也可通过呼吸道黏膜、眼结膜和性器官黏膜而发生感染。
该病传播途径较多,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可经皮肤微伤或眼结膜受染;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受染;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内脏而受染;病菌污染环境后可造成呼吸道感染;此外苍蝇携带、蜱叮咬也可传播本病。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人和多种动物对布鲁氏菌易感,动物中羊、牛、猪的易感性最强。发病动物最显着的症状是怀孕母畜发生流产和生殖道炎症,公畜发生睾丸炎等并导致不育。
发病乳牛和母羊可通过乳汁和胎儿、羊水、胎衣等分泌物、排泄物直接传染给易感的动物和人。人被感染后会发生关节炎和生殖系统障碍。被布氏菌感染的人将终生带菌。人非常容易在分娩奶牛和母羊助产时接触其分泌的含有布病菌的羊水等被感染,同时,通过接触病牛、羊和食用含有病菌牛羊产品,人也可以被感染。
牧民接羔为主要传染途径,兽医为病畜接生也极易感染。此外,剥牛羊皮、剪打羊毛、挤乳、切病毒肉、屠宰病畜、儿童玩羊等均可受染,病菌从接触处的破损皮肤进入人体。实验室工作人员常可由皮肤、黏膜感染细菌。
管理传染源对牧场、乳厂和屠宰场的牲畜定期卫生检查。检出的病畜,及时隔离治疗,必要时宰杀之。病畜的流产物及死畜必需深埋。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对畜产品的卫生监督,禁食病畜肉及乳品。防止病畜或患者的排泄物污染水源。对与牲畜或畜产品接触密切者,要进行宣传教育,做好个人防护。
保护易感人群及健康家除注意防护外,重要措施是进行菌苗免疫。对接触羊、牛、猪、犬等牲畜的饲养员,挤奶员、兽医、屠宰人员、皮毛加工员及炊事员等,均应进行预防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