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是一多发病、常见病。溃疡的形成有各种因素,其中酸性胃液对黏膜的消化作用是溃疡形成的基本因素,因此得名。酸性胃液接触的任何部位,如食管下段、胃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空肠以及具有异位胃黏膜的Meckel憩室,绝大多数的溃疡发生于十二指肠和胃,故又称胃、十二指肠溃疡。
病因:发病机制多倾向于攻击因素-防御因素失衡学说,当胃粘膜的攻击因素增强和(或)防御因素削弱则可形成溃疡。
重要的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阿司匹林(ASA)或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的使用。
致消化性溃疡的有害因素:
基本因素是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增加。
1、胃酸:
胃酸增高的原因:
1.1、促胃泌素:人促胃泌素G17(胃窦部最高)或G34(十二指肠最高)增加。
1.2、十二指肠溃疡(DU ) 病人的壁细胞对胃泌素刺激敏感。另外,基础胃酸分泌量分泌的紧张度增加,敏感性也增加。
1.3、壁细胞数量增加:十二指肠溃疡病人为1.8?109(增加1倍多),溃疡病人为0.8?109 (接近正常)。
1.4、其他因素:神经、内分泌、旁分泌等因素。
胃酸分泌随着年龄改变而变化,小儿出生时因有母体胃素,因此胃液呈碱性,2天后母体胃泌素减少,胃酸降低,所以新生儿在出生2天后就可发生急性胃溃疡、胃穿孔。
胃酸分泌随年龄增加,年长儿消化性溃疡较婴儿多。
2、胃蛋白酶:
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须有足够的酸,使pH达到3以下才能激活胃蛋白酶,胃酸与胃蛋白酶共同作用产生溃疡,但胃酸是主要因素。
小儿出生时胃液中胃蛋白酶含量极微,以后缓慢增加,至青春期达到成人水平。
3、幽门螺杆菌(Hp)感染:
抑制Hp使原发性消化性溃疡愈合率增加,消除Hp以后溃疡复发率显着下降。
1、幽门梗阻
暂时性幽门梗阻:幽门附近发生溃疡,炎症反应刺激使括约肌发生痉挛,或溃疡周围炎性水肿,妨碍食物通过幽门。
持续性幽门梗阻:幽门附近的溃疡反复发作和愈合,形成疤痕,周围组织粘连。
2、穿孔
溃疡严重可穿透胃壁或十二指肠而发生溃疡穿孔。胃或十二指肠内的物质流入腹腔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表现为极度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剧烈腹痛,甚至发生休克。
3、出血
溃疡破坏了胃壁或十二指肠壁的血管。出血量少时,表现为大便潜血阳性。破坏大血管时大量出血,表现为呕血或黑便。由于胃酸的作用,呕出的血量多,立即呕出可呈鲜红色,继而排出柏油样便,严重可导致出血性休克。
4、贫血
长期饮食、吸收又不好,消耗量大,急性或慢性失血引起贫血。多属营养性小细胞性贫血,又称缺铁性贫血。
5、易并发各种感染
胃溃疡常发生于小婴儿,多为应激性溃疡,男孩较女孩为多;十二指肠溃疡多发生于年长儿;消化性溃疡在幼儿时期不常见,青年期发病者较多。
1、定时定量进餐:三餐均应为营养平衡的膳食。吃饭时要细嚼慢咽,咀嚼时唾液大量分泌也有中和胃酸的所用。不偏食,不让孩子边吃边玩,或边吃饭边看书和电视等。
2、防止饥饱无度,碰上喜欢的食品就吃得过饱,不和口味的饭菜就不吃或吃得很少,使胃肠道的负担时轻时重3、不要片面强调高营养,要做到科学的饮食搭配,多食高蛋白低脂肪和易消化的食物。
凉稀糊
4、不要长期吃刺激性大的食物,不过量吃冷饮,如冰淇淋等。
5、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小孩的学习和生活,不要让孩子过度疲劳,精神紧张。
6、对有出血症状消化性溃疡患儿,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变换饮食,由禁食、流质、半流质逐渐过度到普食。具体有:
6.1、冷流质饮食促使局部血管收缩,有利于止血,在临床上,如吐血不止或休克的患儿可禁食外,其他均可采用多次少量冷流质饮食。如冷牛奶、凉藕粉、凉稀糊等。
6.2、少量开始给起,避免胃的饥饿性收缩。
6.3、止血2天后,改用半流质饮食。
7、对慢性溃疡的饮食以糙米为好,避免食用胃酸分泌过多的食品,如咖啡、红薯等。避免食用精细的食品如精白谷物,特制精白面粉等。动物性食品以白肉、鱼为主。蛋白质应多从大豆以及豆制品中摄取。鼓励患儿使用黄绿色蔬菜。
8、溃疡病的活动期患儿可按流质或少渣的半流质安排饮食,待病情好转后改为普食。一般不要求少食者多餐,因为进食可中和胃酸,另方面刺激胃,使胃酸分泌增多。细嚼慢咽,唾液大量分泌可中和胃酸的作用,又可避免粗糙食物对溃疡面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