痧气(痧胀)是指夏秋之间,因感受风寒暑湿之气,或因接触疫气、秽浊之邪,阻寒於内,出现腹痛闷乱的一种病症。因痧气胀寒胃肠,壅阻经络,故又名“痧胀”。
痧气主要是由风、湿、火三气相搏而为病。夏秋之际,风、湿、热三气旺盛,人若劳逸过度,则容易感邪,而常发痧;若体质虚弱,暑热或暑湿秽浊之气会乘虚而入。
痧在皮肤气分的,皮疹隐现红点,有如脉疹,称为“红痧”;若痧毒蕴於肌肉血分的,全身胀痛,且有黑斑,称为“乌痧”。若证情深重,则见发寒热,头、胸、腹或胀或痛,或神昏喉痛,或上吐下泻,或腰如束带,或指甲青黑,或手足麻木等。
病犯太阳,则头痛发热;犯少阳,则耳旁肿胀,寒热往来;犯阳明,则面目如火,但热而不寒;犯太阴则腹痛;犯厥阴则少腹痛或胸胁痛;犯少阴则腰痛而皆身凉。犯乎肺则咳嗽痰喘微热,甚则鼻衄;犯手心则心痛或心胀头额冷汗如珠,而身或热或凉;犯乎膀既则小便溺血,甚则身热;犯乎大肠则痢下脓血,重则呕吐身热;犯乎肝则沉重不能转侧,哺热、内热,甚则吐血;犯乎三焦则热毒内攻,上则口渴,下则便结。治痧当辨身凉身热:盖县凉者、内热者,宜攻其里,表热者,室透其肌。
无特殊高发人群。
痧症危急,大便不通,急宜放痧而攻之;小便不通,宜放痧而分利之。
痧症危急,若犯咽喉,则疾喘如锯,先放其痧。急用薄荷、鼠粘子、童便、山豆根之类以清之,或兼用冰硼散以收之。然后,余症俱从缓治。
治痧者,必先开其气,降其火,而后胀可消也。若食阻痧气于上者,则吐之;食结痧气于下者,则导之。故治胀必治气,治气必治血。盖血活痧行,血破痧气走,血败痧气败,而降火亦在其中矣,此治痧之要术也。”参见痧、痧气等条。
平时要注意饮食要清淡,进食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高纤维素、低脂饮食,少食生、硬及含鸡骨、鱼刺等食物。忌食辣椒、麻椒、生葱、生蒜、白酒等刺激性食物及饮料。忌海腥河鲜发物:海鱼、螃蟹、虾、蛤蜊、毛蚶、牡蛎、鲍鱼等水产品均为发物,会加重阴部瘙痒。忌食肥腻、寒凉黏滞食品。如肥肉、蟹、田螺、腌腊制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