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侧凸是一种症状,有很多原因可以导致脊柱侧凸,各有特点。为使治疗有效,应该分清种类,有针对性治疗。
脊柱侧凸按照病因可以分为功能性或器质性两种,或称非结构性和结构性者。
1、非结构性脊柱侧凸:姿势性侧弯;腰腿疼痛,如椎间盘突出症、肿瘤;双下肢不等长引起;髋关节挛缩引起;炎症刺激(如阑尾炎);癔症性侧弯。
非结构性脊柱侧凸是指某些原因引起的暂时性侧弯,一旦原因去除,即可恢复正常,但长期存在者,也可发展成结构性侧凸。一般这种病人在平卧时侧凸常可自行消失,拍摄X线片,脊柱骨均为正常。
2、结构性脊柱侧凸
特发性:最常见,占总数的75%-85%,发病原因不清楚,所以称之为特发性脊柱侧凸。
先天性:先天性脊柱侧凸是由于脊柱在胚胎时期出现脊椎的分节不完全、一侧有骨桥或者一侧椎体发育不完全或者混合有上述两种因素,造成脊柱两侧生长不对称,从而引起脊柱侧凸。往往同时合并其他畸形,包括脊髓畸形、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泌尿系畸形等,一般在X线片上即可发现脊椎发育畸形。
3、神经肌肉性:可分为神经源性和肌源性,是由于神经或肌肉方面的疾病导致肌力不平衡,特别是脊柱旁肌左右不对称所造成的侧凸。常见的原因有小儿麻痹后遗症、脑瘫、脊髓空洞症、进行性肌萎缩症等。
4、神经纤维瘤病合并脊柱侧凸。
5、间质病变所致脊柱侧凸:如马方综合征、先天性多关节挛缩症等。
6、后天获得性脊柱侧凸:如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脊柱结核、脓胸及胸廓成形术等胸部手术引起的脊柱侧凸。
7、其他原因:如代谢性、营养性或内分泌原因引起的脊柱侧凸。
脊柱侧凸以预防为主,学龄儿童应保持正确姿势,加强腰背肌,腹肌,髂肌及肩部肌肉锻炼,轻者自行矫正,不需治疗,对于一些由于先天性因素引起的脊柱侧凸,目前则无有效的预防措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关键。
手法复位:有剥离韧带粘连,改善肌肉营养,加强肌肉中的新陈代谢,增强肌肉弹力的作用,它可以通经活络,改善气血循环,使软组织和韧带得以软化。
牵引:可加大椎体间隙,使已发生粘连的组织剥离,达到复位的目的。
支具固定:经牵引后使用必要的支具迫使已复位的脊椎稳定不变,不发生回缩变化,也有扩大椎体间隙的作用。
电疗:利用电磁疗法,增加对病变部位的吸收功能,改善气血循环,可剥离组织粘连和防止发生再粘连。
药物:根据不同病情及病人体质,采用不同药物、药量予以辅助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