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免疫力下降
下呼吸道感染球菌一般寄居在正常人的鼻咽部,一般不会发病,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如感冒、劳累、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心脏病、长期吸烟等,下呼吸道感染球菌即可乘机侵入人体,引起下呼吸道感染、中耳炎、鼻窦炎、脑膜炎、心内膜炎、败血症等。
2、细菌
下呼吸道感染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下呼吸道感染克雷白杆菌、流感嗜血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埃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细菌都会引发下呼吸道感染。
3、病毒
冠状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病毒都会引发下呼吸道感染。
4、真菌
白念珠菌、曲霉、放射菌等真菌都会引发下呼吸道感染。
5、非典型病原体
如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弓形虫、原虫等非典型病原体都会引发下呼吸道感染。
6、理化因素
放射性、胃酸吸入、药物等理化因素都会引发下呼吸道感染。
1、易感人群的疫苗接种;包括肺炎疫苗、流感疫苗等。
2、易感人群的抗生素的应用,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糖尿病、心脏病(心衰)病人及免疫力底下儿童,患感冒时可适当应用抗生素预防细菌感染。
3、在不能正确是普通感冒还是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的情况下,应接受呼吸专科医生的医疗指导。准确诊断主要是指鉴别普通感冒与细菌性的下呼吸道感染。及时的治疗主要是指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应注意:在应用抗生素前取痰做细菌培养;应用中华医学会推荐的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经验抗生素治疗;一般抗生素应用3天无效才考虑更换,不宜频繁更换抗生素;老年人可适当放宽抗生素应用条;对于青少年的严重耐药菌肺炎要重视;尽量少用退热药,尤其不要频繁应用激素。
4、消毒洗手:洗手医务人员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呼吸道插管或气管切开病人后应洗手。隔离措施对病人及病原体携带者应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对MRSA、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病人及携带者积极治疗的同时,予以隔离。对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的病人或携带者必须隔离。对高危病人如器官移植、粒细胞缺乏症等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应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
5、多锻炼、提高免疫力。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可采用多种方式提高病人机体免疫功能。
1、对症治疗
病情较重或发热者或年老体弱者应卧床休息,忌烟,多饮水,室内保持空气流通。如有发热、头痛,可选用解热止痛片如复方阿司匹林、去痛片等口服。咽痛可用消炎喉片含服,局部雾化治疗。鼻塞、流鼻涕可用1%麻黄素滴鼻。并且保证充分休息、吸氧、排痰、退热等。
2、抗菌药物治疗
如有细菌感染,可选用适合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红霉素、螺旋霉素、氧氟沙星。单纯的病毒感染一般可不用抗生素。化学药物治疗病毒感染,尚不成熟。
3、中医治疗
采用中成药或辨证施治的原则对下呼吸道感染有其独到之处。
4、抗病原治疗
抗病原菌治疗,又称“治本”,这是最重要的,特别要注意的是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
5、全身支持疗法
包括充足的热量、营养、蛋白的摄入,维持体内水电解质的平衡。
6、治疗原发疾病及提高免疫力
如糖尿病、肿瘤所致的阻塞性肺炎,应积极控制原发病。
7、消除病灶
如果导致肺炎的病原体是从原发灶经血流循环入侵至肺引起的,应及时消除及治疗原发病灶。
8、 积极治疗
如肺炎有合并症时,如休克、脓胸时,应预积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