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是指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或在炎热环境中进行体力活动引起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所致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以高热、皮肤干燥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特征。核心体温达41℃是预后严重不良的指征,体温超过40℃的严重中暑病死率为41.7%,若超过42℃,病死率为81.3%。
中暑的原因有很多,在高温作业的车间工作,如果再加上通风差,则极易发生中暑;农业及露天作业时,受阳光直接暴晒,再加上大地受阳光的暴晒,使大气温度再度升高,使人的脑膜充血,大脑皮层缺血而引起中暑,空气中湿度的增强易诱发中暑;在公共场所、家族中,人群拥挤集中,产热集中,散热困难。除了高温、烈日曝晒外,精神过度紧张、人员过于密集、工作强度过大、时间过长、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等均为常见的诱因。
1、心力衰竭:心力衰竭又称“心肌衰竭”,是指心脏当时不能搏出同静脉回流及身体组织代谢所需相称的血液供应。往往由各种疾病引起心肌收缩能力减弱,从而使心脏的血液输出量减少,不足以满足机体的需要,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2、急性肾功能衰竭:重症中暑的肾脏损害,病理改变为肾脏充血伴有囊下、肾盂、肾间质的出血。临床表现尿量少,尿常规中有蛋白、透明管型和颗粒性管型,脓细胞和红细胞。
3、呼吸衰竭:是由各种原因导致严重呼吸功能障碍引起动脉血氧分压(PaO2)降低,伴或不伴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增高而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4、中暑患者休克的发生与脑水肿、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感染及低血容量等多方面因素相关。相反,休克亦加重各脏器功能的损伤及衰竭。
高温作业人群。
1、加强个人防护:对于特殊岗位的高温作业工人,应使用适当的防护用品,工作时穿戴帽子、长农长裤,并避免皮肤直接暴露在太阳底下。大量出汗时应注意补充水分和盐分,供给饮料和补充营养。此外,应加强防暑降温知识宣传,出现中暑先兆时应及时脱离高温现场,并予以密切观察处理。
2、卫生保健措施:包括:就业体检及热适应训练,逐步建立、健全高温作业工人健康档案,对发现有高温禁忌证者,应给予适当的防治处理和做出能否继续从事高温作业的劳动能力鉴定;注意补充营养及合理的膳食制度;供应高温饮料,口渴饮水以少量多次为宜。
3、通风降温:包括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凡是生产过程不要求严格的温度、湿度和风速控制的高温车间,首先应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如天窗及敞开式厂房等;在敞开的加热炉及其他热源外,可安装排气罩,进行局部自然通风。在生产要求车间内保持一定温度、湿度情况下,可采用机械通风,如风扇或喷雾风扇、岗位送风等。某些高温作业地点,如天车驾驶室、轧钢机操作室、推焦机驾驶室等,则可在隔热密闭的基础上安装空调设备等。
4、合理的劳动休息制度:根据生产特点及具体条件,适当调整夏季高温作业劳动和休息制度,保证高温作业工人夏季有充分的睡眠和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