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痘(Qrf)是羊感染一种病毒后,皮肤上发生化脓性炎症,再传染给人,使人发生羊痘。
羊痘是一种在电镜下呈编织状外观的圆柱形类痘病毒引起,是绵羊普遍发生的疾病。本症是羊痘病毒所致。这是一种对乙醚敏感的脱氧核糖核酸(DNA)病毒,在电镜下呈圆柱形,末端凸出,中央有致密的DNA核心和一宽阔的,层板状衣壳,其大小为200×300nm,能在人羊膜细胞和原始恒河猴肾细胞培养上生长,此病毒主要是侵犯羊,人是由于接触病羊污染的物质而被感染。目前尚无人与人之间互相传染的报道。传染后有终生免疫力,将人和动物的损害进行组织培养,有病毒生长。
1、饲养管理不善:患病或病愈的羊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污染周围环境、饲料、饮水等,如果不注意隔离病羊与健羊,在一起放牧,互相接触,共同饮食,呼吸被污染的空气,健羊很易被传染。 羊舍狭窄,羊只过多,拥挤,通风不良,不及时清除粪便,一些有害气体就会升高。另外,饲料不足,营养价值不全,以致羊只的机体抵抗力下降,病毒侵袭羊只机体,使其发病。
2、季节因素:我国大多数地区四季分明,不同的季节羊痘病的发病率不同。羊痘病对寒冷和干燥抵抗力很强,因此在寒冷的冬末春初季节多发。而本病毒对热耐受力差,夏季阳光充足,长时间的紫外线照射可杀死病毒,因而少发。
3、病苗因素:生物制品贮存有一定的要求,本疫苗要求0℃以下保存,如果保存温度过高,很易失效,达不到免疫效果。在疫苗运输途中,不采取相应措施,同样降低保护力,使用时不当,也达不到免疫目的。
4、体外寄生虫传播:寄生虫也是本病毒的携带者,如果不及时驱虫和搞好灭虫工作,将使羊只发病。
病毒在痘疱浆汁或水疱内含量较多。在干燥痘浆或痂皮内能生存数年,抵抗力较强。羊痘可全年发生,但以春秋两季较多发。在南方地区山羊痘病多发生在霉雨季节、蚊虻活动频繁,加速传播。传染源主要是病羊和病愈带毒的羊,病毒存在于痘疹、水疱液、痘痂上皮和黏膜的分泌物内,随脱落的痂皮和分泌物污染环境和饲料饮水,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也可经过消化道或受伤的皮肤、黏膜而传染。山羊痘的流行最初是个别羊发病,以后逐渐蔓延全群。羊痘对成年羊危害较轻,死亡率为1%~2%, 而患病羔羊的死亡率则很高,可达50%以上。
羊痘发生后,常常伴发并发症,如呼吸道炎症,肺炎,关节炎,胃肠炎。
多见于牧羊人,兽医及屠宰人员等。
1、避免接触患羊痘的绵羊和山羊,对2~3周羔羊接种羊痘活病毒疫苗可终生免疫。
2、平时做好羊群饲养管理工作,经常打扫羊圈,保持干燥清洁。
3、羊群中已发病时,立即隔离病羊并消毒羊舍,场地,用具,对未发病的羊只或邻近已受威胁的羊群可用疫苗紧急接种。
4、在实验室制备疫苗的工作人员防止自身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