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又称恙虫热,是由东方恙虫或称恙虫热立克次体所致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通过恙虫幼虫(恙螨)为媒介传播于人。潜伏期1~3周,临床特征为持续性高热头痛,于第5~8日出现全身性红色丘疹,恙螨叮咬处出现黑色焦痂或坏死性溃疡。局部淋巴结肿大、胀痛、肝脾大,病程约2周。
立克次体感染(90%)。立克次体呈圆形,椭圆形或短杆状,大小为(0.3~0.6)μm?(0.5~1.5)μm,革兰染色呈阴性,吉姆萨染色呈紫红色,为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在涂片染色镜检中,于细胞质内,尤其是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胞质内,常于胞核的一侧可见呈团丛状分布的恙虫病立克次体。鼠类是主要传染源和贮存宿主,如沟鼠、黄胸鼠、家鼠、田鼠等。野兔、家兔、家禽及某些鸟类也能感染本病。恙螨幼虫是本病传播媒介。恙螨种类近3000多种,但能传播本病者主要为地里恙螨,红恙螨与高湖恙螨。其生活史包括卵、幼虫、稚虫、蛹和成虫。仅幼虫营寄生生活需吸吮动物的体液,其余发育段皆为自营生活。由于幼虫一生中仅叮咬动物或人一次,所以由恙虫病感染鼠类获得立克次体的恙螨幼虫,在当代无传播机会,经稚虫、蛹、发育为成虫产卵。立克次体经卵传至下一代(第二代)幼虫,当第三代幼虫叮刺动物或人时,立克次体随唾液传入新的宿主,故称为隔代传播。
本病起病突然,体温迅速上升,可达39~40℃以上,伴寒战、剧烈头痛、四肢酸痛、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皮疹和焦痂,其中焦痂为本病特征性体征。严重者可因心肺肾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
恙螨主要栖息在草丛或灌木,应避免在此类环境中坐卧休息或晾晒衣被。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尤其是已发现过病人的地区,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应扎紧袖口、裤管口,衬衣扎入裤腰内,减少恙螨的附着或叮咬。
此外,恙虫病可防可治,如果市民出现高热,并曾去过草地、水边等地方,应及时留意腋窝、腹股沟、阴囊、腰、踝等处是否有焦状的黑痂,这种典型的焦痂是恙虫叮咬后留下的特殊“印记”,一旦发现,应及时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给予精心护理。每日应保证摄入足够的水与热量。由于病人大量出汗,氯化物丢失较多,因此每日应给予食盐4~6克。但在静脉补充液体及电解质时,应谨慎小心,因患者全身血管及心脏已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变,易产生不良反应。对高热患者可予物理降温,退热药物常易引起大量出汗而发生虚脱。如患者烦躁不安或失眠,可予以小量镇静药物。对有心力衰竭的病人可酌情给予洋地黄类强心药物。
特殊治疗氯霉素对治疗本病有特效。于服药后1~8天体温多降至正常,一般临床症状也明显改善。常用剂量为0.25g每4~6小时一次,也可每12小时服0.5g。应用合霉素时剂量应加倍。丘氏等(1959)曾用小剂量合霉素治疗本病,成人每4~6小时服0.25g,两天后改为每8-12小时服0.25g,持续4天。总量为3~6 g。体温均在服用首次剂量后4~12小时开始下降,于12~48小时恢复正常。但应注意,氯霉素及合霉素仅为立克次体抑制剂,而非立克次体杀灭剂,服药48~36小时后尚能自血中分离出病原体。故一般常应于退热后继续服药两天。不宜过早停药,以免复发。复发病例再次用氯霉素治疗仍然有效。此外,四环素族药物及强力霉素对本病治疗效果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