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中国文化之深远,我们现代人,虽有现代科学的帮助,却愚昧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如有吃减肥药而死的,有因饥饿法减……
中国文化之深远,我们现代人,虽有现代科学的帮助,却愚昧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如有吃减肥药而死的,有因饥饿法减肥减死的,有因美容手术失败而毁容的,有被庸医害死的,更有无数人沉迷于欲望和贪婪之中害己害人......再说救世吧,往往是短期行为,治标不治本。
所以,我们应从古人养生中学习许多东西,如养生,养好心灵,去除贪欲,强身健体,合理饮食,造福个人及家庭,也减少社会负担;如治国,先以静塑造民族灵魂;再以动进行科学、进步的社会改革,使我们的社会制度趋于完善;最后,以合理膳食,吸取时代的营养,吸取民间的智慧和能量,吸取古代文化的精华等等。基此,长此以往,国必昌盛,民必仁富,国运长久,民享万福!
倘若说,儒家学说只是通过“养性”为中介,间接地把“养生”与“”治国统一在一起的话,那么道家学说则无须任何形式的中介物,便直接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到自己的理论框架之中。首先,在道家学说中,养生被视为治国的基础。老子就说过:“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十三章)庄子对此更进一层,明确提出了“身之不能治,而何暇治天下乎”(《庄子·天地》)的责难。其次,道家养生的方法,往往可以直接用作治国之道。“清静”的养生之道,在道家看来就非常适宜于治国。
老子就曾经反复强调说:“我好静而民自正”、“清静为天下正”,主张只有“清静”才是治国的最好方法;认为政治上的纷扰躁动乃是治国的大忌。尽管儒,道两家在养生问题上都有趋向与养性、治国相统一的特点,但作为性质迥异的两种学说,它们各自在这一问题上的出发点则是完全不同的:在儒家那里,治国是居首位的,养生只是治国的派生物;养生在道家学说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治国反而是微不足道的、次要的。 如果说,在儒家学说中,“养生”与“治国”是通过“养性”这样一种中介物间接联系在一起的话,那么在以“人的生命价值”为首务的道家学说中,“养生”又是如何与“治国”发生联系的呢?
我们觉得应该是作为道家思想核心的“道”在这中间起了纽带作用。因为“道”是自然、社会、人类的本原,所以无论是人或社会都要“依道而行”,都应该回归到“道”所显示出的那种虚无空廓、默默无言、清静恬和的最高境界,如此才能保持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