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随着人们对“冬病夏治”、“未病先防”和“已病即治”的了解,预防亚健康的治疗观念深入人心,参加“三伏灸”治疗的人群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不可避免的是许多人只是盲目跟风,甚至对“三伏灸”还存在许多的认识误区。
什么是三伏灸?
祖国医学早在千百年前就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疗法,是世界上最早的预防医学,“冬病夏治”的“三伏灸”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这种疗法是通过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人们体内阳气也相对充沛的时机,应用具有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的中药制成药饼,通过有经验的针灸医生辨证分析后,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贴敷灸治疗。
今年7月14日(初伏)、7月24日(中伏)、8月4日(中伏加强)、8月14日(末伏)是“三伏灸”的最佳治疗时间。
三伏灸的4大误区:
误区1:贴越久效果越好
林女士肾虚、怕冷,颈椎、腰椎酸痛。初伏当天,她在市中医院针灸科进行“三伏灸”治疗,颈、腰、腿上共贴了6个药饼。“我觉得药很珍贵,就多贴了一会。”待她把药取下,皮肤通红,起水泡,碰到水就疼。医生一检查,是药物贴敷时间过长引起的。
专家说,有的患者认为,贴的时间越久效果越好,甚至贴一整天。他指出,最好不要超过2小时,大部分人4小时就会起泡,如果水泡没好,就不能进行下一伏的治疗。
有些病人觉得药物贴一次很浪费,不舍得扔。然而重复使用对身体是一种伤害,不但没有效果,有的还会出现过敏症状。
专家提醒,因初伏水泡没好,而不能进行中伏治疗的病人可在8月3日(小三伏)加贴。他还说,其实贴药处的发红或起泡,是药饼起作用的结果,大家不需要太担心。至于疤痕,随着时间会逐渐褪色,最后消失。
另外,贴药后三四天内,最好不要吃鱼虾蟹和辛辣食物。洗澡时,也不要用力搓贴药部位,冲水就好,空调温度也不宜开太低。
误区2:药物用得越多越好
陈先生患慢性支气管炎多年,来医院接受“三伏灸”治疗。医生给他背上和腹部的穴位贴好药饼后,陈先生觉得药物太少,要求每处穴位都贴。医生解释半天,陈先生才勉强接受,充满怀疑地离开了。
174医院康复理疗科主任李月介绍,“三伏灸”治疗要讲究一个度,时间性也强。“一次两次是不能见到好效果的,效果与用药量也没有特别的关系,只要适度就好。”李月说,许多初诊患者,抱着“立马见效”的心理,觉得药物用得越多越好,巴不得所有的穴位都贴。“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治疗需要时间,连续坚持3年才会达到预期效果。”
误区3:贴药期间不“忌口”
黎女士经过初伏治疗,感觉不错,胃口大开,尤其爱吃洋葱、韭菜。
第二次敷完药,当天晚上就全身起疹、发痒。医生以为她对药物过敏,建议中止治疗。此后半年,黎女士总是出现间断性的起疹、发痒。到皮肤科做过敏源检查,发现她对洋葱过敏。而且,黎女士平时经常染发,用沐浴乳、润肤乳等。这些在敷药期间都是禁忌的,容易引起皮肤过敏。
专家指出,病人在贴药期间要“忌口”,禁食生冷、煎炸、刺激性(包括小葱,大葱)的食物,少吃肥甘厚腻、生痰助湿的食物,还要禁食鱼、虾、牛、鸡、羊肉、花生等。她说,这些食物容易引起患者皮肤过敏,影响治疗效果。如果饮食不当,可能要中止治疗。
此外,有过敏体质的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前,一定要告知医生,有的可以通过避开部分穴道贴药继续接受治疗,“千万不要因为害怕失去治疗机会而有所隐瞒”。
误区4:“三伏灸”治百病
“有些市民认为‘三伏灸’什么病都能治,其实不是。”专家解释说,“三伏灸”主要对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一些疾病进行治疗,如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等。
建议做“三伏灸”之前,最好提前找医生诊断,看是否适合。孕妇、心脏病患者、阴虚火旺体质者、皮肤严重过敏的人都不适合“三伏灸”治疗。专家说,阴虚内热的患者,“三伏灸”的效果也不大。
专家说,有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还想通过“冬病夏治”完全控制血压,但那是做不到的。“‘冬病夏治’”可以减少发作危险,但不能代替日常治疗。”而且“冬病夏治”有一定的适应症且疗效在一定范围,如果过于迷信甚至有病不及时治疗,非得忍到伏天,只会延误病情,适得其反。另外,像痔疮、湿疹、咯血等热性病,不适宜用温性药物敷贴,否则易“火上浇油”。
因此专家提醒,“三伏灸”适用于阳气虚弱和阴气较盛体质的人,不能包治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