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地黄别名:毛地黄,又名:毒药草、紫花毛地黄、吊钟花。主要成分:洋地黄类,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心功能不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等。
洋地洋地黄及所含苷类能选择地直接作用于心脏,治疗剂量时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抑制心脏传导系统,使心每搏输出量和心排血量增加,改善肺循环及体循环,从而慢性心功能不全时的各种临床表现(如呼吸困难及水肿等)得以减轻或消失。中毒剂量时则因抑制心脏的传导系统兴奋异位节律点而发生各种心律失常的中毒症状。
胃肠道反应:通常为洋地黄中毒的最早期表现,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其中首先出现的多为食欲下降,有时可有腹泻。通常判断这些症状是否为洋地黄中毒所引较为困难,需认真仔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排除其它可能的原因,如右心衰竭时体循环静脉系统淤血,胃肠道缺氧,也可引起这些胃肠道症状。洋地黄中毒时的胃肠道反应被认为不是洋地黄类药物对胃肠道粘膜直接刺激的结果,而是洋地黄类作用于延髓后极区的催吐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引起呕吐的结果。老年病人由于反应迟钝,洋地黄中毒首先出现的症状可能不是恶心、呕吐,应予注意。
神经系统症状:可有头晕、头痛、倦怠、神志改变、精神异常、黄视、绿视等。倦怠、嗜睡及神志改变可出现较早,特别是老年高龄病人。心衰病人在治疗过程中,由于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也可出现这些症状,应注意鉴别。
心脏毒性反应:心脏毒性反应易于引起临床医生重视并被识别,往往与此种毒性反应较为严重有关。心脏毒性反应主要是心律失常,包括冲动形成和传导的异常。洋地黄引起心律失常的机制:缩短心房肌、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加快其动作电位4相舒张期自动除极化速度,导致心房、心室肌异位兴奋性增加,特别是室性异位兴奋性增加,可出现频发室性早搏,室性二联律、三联律,多源性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及室颤等。增高迷走神经张力,同时可以直接抑制房室结传导,并可增加窦房结与房室结对迷走神经及乙酰胆碱的反应性,因而可出现窦性停搏、窦房传导阻滞、高度甚至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1、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窦缓)、窦房传导阻滞、窦性停搏、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可给予阿托品,必要时可予临时心脏起搏治疗。
2、频发早搏及快速心律失常:
补钾:静脉给予或口服氯化钾。钾可阻止洋地黄与心肌进一步结合,防止中毒继续加深。但同时伴有房室传导阻滞及高钾血症者应慎用。补钾的同时还可以补镁。
苯妥英钠及利多卡因的应用:洋地黄中毒伴快速心律失常时可选用。苯妥英钠静脉注射50~100毫克/次,每5~10分钟可重复1次,总量可达500毫克,以后改为口服维持。利多卡因首剂50~100毫克静脉注射,并以1~4微克/分速度静滴维持。
洋地黄特异抗体的应用:洋地黄特异抗体可以和已与Na+-K+-ATP酶结合的洋地黄结合,并消除其作用。洋地黄特异抗体碎片的作用更优,因其分子量小,结合洋地黄后可迅速排出体外。
在治疗洋地黄中毒时,应测定血清中洋地黄浓度,及时修正诊断并查找中毒诱因。
忌用电除颤,因洋地黄中毒时心肌细胞兴奋性增高,直流电除颤易引起室颤。
若出现中毒反应,应立即停用洋地黄,补充钾盐,停用排钾利尿药,纠正心律失常。
轻度中毒者,停用本品及利尿治疗,如有低钾血症而肾功能尚好,可给以钾盐。
1、应用洋地黄类药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要了解其毒性和应用方法,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避免中毒。老年人肾功能低下、心肌缺氧等忌用或慎用。对于心力衰竭合并房室传导阻滞者应慎用。
2、应用洋地黄时,绝对禁用钙剂。
3、用药前最好做心电图,便于对照。
4、对有电解质紊乱的病人,如低钾、高钙、低镁等,都易引起洋地黄类药物中毒,必须注意纠正。
5、应用洋地黄类药物前,必须了解患者在2-3周内是否用过本类药物和使用情况。
6、有人认为洋地黄类药物,起治疗作用的主要是维持量,故病情不急或易中毒的患者,开始勿须给予大剂量。